02/13/2025, 15.51
越南
發送給朋友

苏林“第三阶段”启动,集中力量推动发展

在以“反腐败”击败内部对手后,越南共产党领导人在其著作和声明中强调了明年党代会的目标,即透过诸如耗资670亿美元的铁路和重启两座核电站建设等大型项目,实现更大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但挑战依然存在,最明显的就是中美议程的冲突。

河内(亚洲新闻) - 越南去年开展的权力集中运动是促进技术创新和提升该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计划的一部分。

越南共产党总书记苏林(Tô Lâm)于去年八月就任党魁后不久宣布了这一目标,并在最近的一系列声明和文章中重申了这一目标,强调了定于明年召开的越南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重要性。

在苏林学说(该学说于9月被越共中央正式采纳)中,越南近代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1930 年至 1975 年,为摆脱殖民统治争取独立和实现国家统一而进行的斗争;第二阶段是1986年实施的革新开放政策,旨在实现“市场导向的社会主义经济”;第三阶段为“民族崛起”,从现在开始到2046年结束。

根据这位共产党领导人的说法,未来五年对于透过技术创新加速越南的发展至关重要,为此,2025年必须完全致力于筹备下一届党代会,届时将展示政府新方法的成果。

苏林在2月3日发表的题为《闪耀的越南》的文章中,纪念越南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庆祝了该国自革新开放40年以来取得的成就。

苏林写道:“越南已经从一个贫穷、饱受战争蹂躏、受制裁和孤立的国家,转变为一个深度融入全球政治、世界经济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中等收入国家。”

事实上,贫穷率“已从1986年的60%大幅下降至1.93%(基于多维标准)。”

对他来说,党的使命是“带领国家进入发展与繁荣的时代,成功建立一个民富、国强、社会民主、公平、文明的社会主义越南,与五大洲的大国并肩站在一起”。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党“廉洁、强大”,必须使官僚机构“精简”,必须使科学、技术与行政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

这个愿景已在2024年得到体现,当时大规模的“烈火熔炉”反腐败运动清洗了党内数千名干部和领导人。

越南的政治体制以“四大支柱”为基础,即党、政府和议会的四个最高职位,其中越南共产党总书记发挥主导作用。

苏林的崛起得益于其前任阮富仲(Nguyễn Phú Trọng)的去世,以及几位著名领导人的清洗,时任公共安全部长的苏林积累了有关这些人的不雅档案。

3月,阮富仲的亲密盟友、国家主席武文赏(Võ Văn Thưởng)因贪腐被迫辞职,随后国会主席王廷惠(Vương Đình Huệ)和中央组织部长张氏梅(Trương Thị Mai)也相继辞职。结果,根据党的继任规则,只剩下苏林一人可以执掌大权。

正如一些专家所观察到的,关于越南新阶段的讨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但并没有达成共识或实施具体改革的政治意愿。

然而,自去年秋天以来,政府的方针已明显改变。 11月,国会批准了一项投资670 亿美元的大型铁路项目,连接该国南北,将旅行时间从目前的 35 小时缩短至6小时以内。

此外,两座核电厂的建设在2016年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停工,目前已获得批准。

对于铁路,越南正寻求从中国获得80亿美元的贷款,而对于核电厂,它计划与俄罗斯、日本、南韩、法国和美国进行谈判。

再说一次,如果没有国家机构的重组,没有将权力集中在杜林手中,这些项目将很难实现。

随着苏林总统的到来,越南设定了 8% 以上的经济成长目标,较 1987 年至 2024 年期间的平均 6.5% 大幅上升。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计划进一步削减官僚机构,至少取消五分之一的职位。

然而,苏林的计画已经面临着艰巨的挑战,特别是在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威胁对钢铁进口征收关税之后。

近年来,越南的经济成长受到华盛顿和北京之间地缘政治竞争的推动。

该国吸引了因与美国的贸易战而被迫离开中国的科技公司,但对中国供应的严重依赖阻碍了其实现完全的经济独立。

越南共产党领导人现在意识到需要逐步摆脱这种依赖,但目前尚不清楚河内将采取什么策略来平衡与北京和华盛顿的关系。

目前,杜林似乎热衷于推行越南传统的“竹子外交”,谨慎地关注中国、美国以及俄罗斯的利益。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就像毛泽东时代一样,习近平统治之下正进行「清洗」
08/10/2020 17:56
教宗指出言论自由是基本权力,但一个信仰不能被荒谬化也同样是基本权力
15/01/2015
教会内不应存在权力斗争,因为按照耶稣的教导真正的权力是服务
21/05/2013
公开信:中国批准联合国《公民权力和政治权力公约》
27/02/2013
国会将被解散,反对派为选举作好准备
15/03/2023 17:15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