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2024, 17.12
东方之门
發送給朋友

纳斯鲁拉之后的黎巴嫩一心要发动它不想要的战争

作者 Fady Noun

真主党二号人物宣布:“让我们继续战斗。”代价已经很高:超过千名受害者、无法估量的破坏和人道主义紧急情况;但在收容中心或广场上,对被害总书记的不满言论仍然很少。法国和美国(批准以色列地面干预)继续讨论目前看来遥远的外交解决方案。

贝鲁特(亚洲新闻)- “认识你自己”。这句苏格拉底名言适用于任何渴望智慧的人,包括国家。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一点,真主党拖累了黎巴嫩,导致该国陷入全面的动荡,并且在经过几天的猛烈轰炸后,以色列军队在夜间开始了“有限”的地面入侵。2023年10月8日,秘书长哈桑·纳斯鲁拉在没有与国家其他组成部分协商的情况下单方面采取行动,决定将国家拖入加沙支持哈马斯的战争,最终引发了犹太国家的大规模反应。此举造成了大规模的攻击(空陆),而其军事资源,特别是远程火箭威慑和伊朗支持的威胁却不起作用。

在这些疯狂的日子里,每个人都在关注以色列的反应,但纳斯鲁拉和伊斯兰抵抗组织的十几名高级军事指挥官都丧生了。这些行动还摧毁了贝鲁特南郊以及真主党扎根并拥有民众支持的所有地区,从首都到黎巴嫩南部直至贝卡谷地,造成了千余名受害者和无法估量的损失。最终导致目前别无选择的人们流落街头。

部分民众挤在临时收容中心(公立和私立学校、教堂大厅和教室或市政建筑)中,部分留宿贝鲁特的人行道、广场和公共花园,但对真主党总书记的怨恨言论非常罕见。即使在苦难中,人们仍然与他有着发自内心的联系,他们对在免受以色列愤怒的地区所受到的不稳定但人道的欢迎表示感激。

纳斯鲁拉“被消灭”

“消灭”—借用以色列军队的一个术语—像哈桑·纳斯鲁拉这样有魄力的人物,不仅在黎巴嫩,而且在整个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引起了轰动。而这次行动的影响肯定会代代相传。哈桑·纳斯鲁拉的尸体在废墟中被发现,显然状况良好,但目前尚不清楚何时举行葬礼,也不知道是否会公开。当真主党确认他的死讯后,黎巴嫩宣布为期三天的哀悼期。哈桑·纳斯鲁拉的继任者提名尚未决定,但观察人士认为伊朗很可能对此有话要说。

以色列军事指挥部在利用空袭的军事和心理胜利与法国和美国领导的外交解决方案之间左右为难,昨晚决定支持第一种选择。他的突击队在华盛顿同意下,通过他们在Rmeich和Aïta Chaab、Adeissé和Kfar Kila等村庄郊区安装的混凝土墙的缺口越过黎巴嫩的陆地边界。陆地进入的目标是摧毁真主党可能在该地区建造的任何基础设施,主要是隧道和导弹基地。驻扎在一些驻地的黎巴嫩军队也相应地进行了机动。现在评论这次行动的成功以及组织混乱、因遭受打击而削弱的真主党可能做出的反应显然还为时过早。截至撰写本文时,真主党和以色列突击队之间尚未发生直接对抗。

外交路线

真主党和以色列之间战争的外交解决方案目前没有成功的机会。美国总统乔·拜登和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昨天重申,无论发生何种入侵,他们仍然致力于和平进程。在承认以色列“自卫权”的同时,奥斯汀本人警告以色列同行约夫·加兰特,这些入侵的目的实际上必须是“确保边界两侧的人民返回家园”。另一方面,华盛顿认为,军事行动不能成为持久占领的前奏。

同样作为外交努力的一部分,新任法国外交部长让-诺埃尔·巴罗(Jean-Noël Barrot)于9月29日晚抵达黎巴嫩,就停火问题进行会谈;根据在联合国大会年度会议期间达成的拜登-马克龙协议,试图停战。

奥赛码头的房客在贝鲁特敦促犹太国家“给外交一次机会”,但他很谨慎地没有去以色列,因为他很清楚—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他将遇到敌对气氛。那里。尽管如此,巴罗并没有放过真主党民兵,他表示:“我提醒大家,目前的局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该运动决定于10月8日加入冲突并将黎巴嫩拖入其中,这是我们一直感到遗憾的”。最后,他强调,“持久外交解决方案的参数早已为人所知”,其中涉及“全面执行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该决议特别规定真主党撤出利塔尼河以北。

外交解决方案遭到以色列的拒绝。“我们继续追随纳斯鲁拉的脚步,”该党二号人物纳伊姆·卡西姆昨天在一次简短的电视讲话中说道,他的脸因疼痛而肿胀。他承认,战争“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但真主党拥有“应对陆地入侵”所需的力量。

继前总理纳吉布·米卡提发表的声明,这一立场使公众舆论的希望破灭。在与纳比·贝里会面后,后者宣布仍有停火的可能性,随后立即向边境部署军队,并召开议会选举新总统。

与此同时,巴罗也在贝克凯会见了马龙尼礼宗主教贝沙拉·拉伊,后者重申了他对宣布黎巴嫩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积极中立”的承诺。法国外交首脑随军机抵达黎巴嫩:机上载有两个可治疗千名重伤员的流动医疗站,以及约十吨医疗设备和价值1000万欧元的紧急援助包支持人道主义组织。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