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2011, 00.00
中国
發送給朋友

清明时节教会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作者 Wang Rui
传统清明之际,人们纷纷扫墓、放炮、献祭以示对亡者的哀思。皈依的天主教徒通常反对此类礼节、被指缺乏孝心。但中国教会内有人致力于本地化

成都(亚洲新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用这首诗来形容今年的清明节更为贴切。因为今年的清明节这几天, 几乎天天是绵绵细雨,缠绵的细雨让人心底涌起对已故亲人的缅怀之情, 借此也仿佛在提醒我们:“生命的短暂,岁月的无情和亲情的伟大。”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两千多年的传统已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深深的扎根, 无论是没信仰的和有信仰的, 无论是罪大恶极的, 还是心底善良的, 到了清明节这天都会到自己先祖的墓地或是墓碑前举行缅怀的礼仪, 这只是中国人尽孝的表达, 并无它意。

       传统的中国人追思祖先:1. 点蜡烛(红色的)2. 点香 3. 放炮 4. 烧纸 5. 吃的如:水果、糖果、饼干、肉类和酒类。6.给亡灵分墓前行礼。这些都是一般中国人对亡者追思的方式, 认为这样才能表达自己的一点孝心。

       以前清明节日没有固定的节假期, 但是从2010年, 我国开始把清明节的祭奠定为固定的假期。“鸦有反哺之意, 羊有跪乳之恩”为此在清明期间,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尽量回到故土,到亲人的墓碑前扫墓祭奠。或是拿出故去亲人的遗像摆在家中或墓地,摆上水果等祭品,以告慰逝者:尽孝道之意,敬感恩之心。

       可是在信仰了天主教之后的许多教徒在过清明节的时候和家里没有信仰的人容易产生矛盾,主要是在追思的方法和过程上有所区别。在传统中的教会对先主的祭奠就是做亡者弥撒和祈祷,而对这些上诉的中国人表达祭祖的方法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样的祭拜是异端。认为这样的礼敬是不好的。为此在清明节日的时候,教会的一些教友和他们的家人经常会发生争执,没有信仰的人会认为我们有信仰的没有孝心因而对教会产生反感。

       2011年,今年的清明节这天我询问了一些神父,问问他们在清明节有没有什么活动,他们都说没有,让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只有南充教区陈功鳌神父在清明节日这天早上9点在西山本笃院的教会安息所(见照片)举行安息弥撒,这一天来了已故教友的亲人和朋友。他们在通过参加教会在清明节日这天举行的追思弥撒体会到教会的关怀和情意。体会到了教会和社会其他人一样对亡者的追思和缅怀,从而对信仰天主教的人更认同和理解。有一位李女士说:“虽然我没信仰可是我母亲有信仰,她去世后我们按照她的心愿把她安葬在这里,平日虽然很少来缅怀她,但是我们心里忘不了母亲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今天陈神父选择在这里举行弥撒礼仪,一方面让我们有机会来看看母亲的墓地尽自己的一点孝心,另一方面借着礼仪让我们对教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非常高兴。”

细雨纷飞,来西山本笃院祭奠已故亲人的人不断, 为了满足外教朋友来祭奠的传统心愿, 教会特别在墓地边准备了一个鞭炮池,以满全祭奠人心灵的需要和给与他们心灵的慰藉。

教会应该与时俱进,让自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洽才能更容易让中国人接受,才能更容易让中国人对教会对基督的爱和宽容所感化。陈神父这样的举动,就是在学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和教会的礼仪融入在一起,借此来发展教会,在新时代更好的做好福传的工作。

如何在新世纪的中国做个好的福音传播者, 就必须要更深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只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与教会的教义教规不相违背,而融入一体的情况下, 基督的福音才会被更多的中国人所接受和敬仰!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