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2023, 16.00
东南亚
發送給朋友

物价上涨,但对东南亚而言,乌克兰战争还很遥远

除了新加坡这个地区唯一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国家外,大多数东南亚国家都没有表态。最大的担忧是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几个国家与俄罗斯保持着关系,部分原因是它的宣传,也由中国接力。

米兰(亚洲新闻)—当一年前俄罗斯宣布“特别军事行动”时,东南亚普遍认为入侵乌克兰将像 2014 年占领克里米亚一样迅速。

从那时起,该地区就感受到了冲突的后果,最明显的是食品和其他必需品价格上涨。然而,这场冲突仍被视为与美国、俄罗斯和北约有关的遥远事件,与该地区国家无关。

这种矛盾的态度在几项调查中得到了回应,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的许多专家和外交官身上也能看到。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俄罗斯的袭击违反了国际法,但正是因为人们认为俄罗斯与冲突的距离较远,所以对乌克兰的支持不如欧洲国家明确,而且自 2022 年 2 月 24 日战斗开始以来,这些观点几乎没有改变。

在马来西亚,54% 的益索普(Ipsos)民意调查受访者认为“乌克兰的问题不关我们的事,我们不应该干涉”。在泰国,60% 的人持这种观点,在新加坡为 44%,在印度尼西亚为 48%。

瑞典、波兰和英国(调查中包括的一些西方国家)对制裁的支持非常强烈,但在新加坡(该地区唯一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国家)没有超过 50% 的门槛 )、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

在亚洲,对这场冲突的担忧差异很大。东南亚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 )的一项调查发现,只有 14% 的老挝受访者表示他们非常担心这场战争,而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这一比例分别为 71.7% 和 61.2%。

一年内,该地区对这场冲突做出了全方位的政治反应,这主要是由于东南亚国家与俄罗斯的不同关系。

新加坡谴责进攻,柬埔寨“非常重要”,而缅甸军政府批准弗拉基米尔·普京(Putin)的行动。

东南亚研究所的伊恩·斯托雷( Ian Storey) 指出,泰国和马来西亚采取了中立立场,而印尼、越南和老挝不想破坏与俄罗斯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并且与武器供应有关。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俄罗斯在 1995 年至 2021 年期间向越南出售了价值 74 亿美元的武器,在 2001 年至 2021 年期间向缅甸出售了价值 7 亿美元的武器。

在越南试图实现供应多元化的同时,缅甸军政府反而加强了与莫斯科的合作,购买战斗机和军用直升机以镇压抵抗力量。

“与美中关系一样,大多数东南亚国家都希望与美国和俄罗斯保持良好关系,避免卷入竞争并保持战略自主权,”斯托雷说。

例如,菲律宾总统小费迪南德·马科斯(Ferdinand Marcos Jr)告诉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伦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他支持乌克兰为和平解决战争所做的努力,但没有提供军事援助以避免选择美国(乌克兰的盟友)而不是中国(被视为俄罗斯的盟友) ).

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Joko Widodo)试图在调解冲突中发挥主导作用,并没有明确谴责俄罗斯的侵略行为。

华盛顿国家战争学院战略安全教授扎卡里·阿布扎(Zachary Abuza)表示,就印尼而言,佐科‧维多多总统希望确保粮食和廉价石油的稳定供应。

对于阿布扎来说,高通胀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对于今年将举行选举的国家来说当然很重要,尤其是在泰国和柬埔寨; 而在缅甸,军政府宣布将于 8 月举行大选,但尚不清楚将如何举行。

与此同时,世界银行预计冲突将导致全球能源价格上涨 50%,而食品成本将在 2023 年上涨 20%。

目前,很难预测东南亚舆论是否会以及如何因乌克兰战争而发生变化。

在该地区,观点和态度继续受到亲俄宣传的严重影响,中国媒体经常报导乌克兰已被新纳粹分子渗透,并拥有美国资助的生物实验室。

一些阴谋论是本土产生的,斯托雷指出,特别是在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如印尼和马来西亚,那里的一部分人批评美国的虚伪(自从 2000 年代初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以来)。

这些国家“认为普京政权对伊斯兰教友好,而美国对伊斯兰教怀有敌意,”斯托雷解释说,并且更有可能相信俄罗斯的宣传,因为俄罗斯在该地区比乌克兰更为知名。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平壤:7人因观看韩国视频被处决
16/12/2021 14:07
只有投诉者才会因复活节主日大屠杀而受到调查
17/11/2021 17:38
缅甸军队将审判被指控罗兴亚大屠杀的士兵
22/02/2020 15:40
应征加入伊斯兰国的学生们令人担心
12/06/2015
联合国调查就贝·布托之死展开调查
11/07/2008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