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尔附近的一位“街头传教士”
首尔(亚洲新闻) - 五十一岁的未曾嚼神父是无原罪圣母献主会的会士,自从一九九一年以来他就一直生活在城南市的一座房子里,这是靠近首尔的一座城市,居民大约是一百万左右,他们大都是在首尔工作,然后来这里居住。一周有五天的时间,他总是系着厨师用的围裙,不停地切马铃薯、洋葱,蒸米饭,为那些“流落街头的人”准备热饭。剩下的时间,除了祈祷之外,他就是在街道或市场上度过的。如今已经很熟悉他的当地商人都会给他买的食品打很大的折扣,他们都称他为“尊敬的神父”,这是韩国人,无论是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在与天主教神父说话的时候所用的尊称。
说他是一位“街头的传教士”,不只是因为他的很多时间都用在大街上,也是因为那些来享用他热饭的人们都是来自大街上:就是那些没有家室,流落在街头的无家可归者,醉鬼,住过监狱的人,老年穷人,精神病患者,残疾人等。他对我说:“我们为这些人成立了一个名为‘亚纳之家’的接待中心,在这个家里不之为他们提供热饭,同时也有急诊室,心理辅导,也提供法律和工作咨询,免费为人们理发,发放衣物,提供洗澡的机会等”。如今,“亚纳之家”每天晚上都要为四百人提供热饭。“仅在二零零七年一年中,得到帮助的就有十万零四千人”。
所有这一切工作,如果没有经济和人力方面的支持是不可能进行下去的,这些援助不仅仅来自各个机构,更多的是来自志愿者。现在,这位传教士安排了三百五十名固定的志愿者:其中包括不太热心的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佛教徒,以及无信仰者,他们不仅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经验,而且在经济方面也给予大力的支持。就这样,另外两个服务中心也诞生了:帮助“街头流浪者”的“巴尔多禄茂之家”和“恩仁之家”。让这位传教士也认识到了社会的症结就是那些无家可归者的问题。这两个中心所用的名字是来自那些为青年工人的食堂和住房捐赠者已故父母的名字。
但是,伯尔多神父的事业也包含有一种传教层面的意义。他竭力寻求一个在当代亚洲环境里东方传教士的新形象。 他们于一九九零年来到首尔,开始与受了创伤的韩国教会接触。伯尔多神父这样写说:“我们是应邀来到韩国建立一个传教中心的,但事实上我们所感受到却是来自地方教会的‘拒绝’,因为他们当时已经有足够的传教士,同时也不为社会所重视,因为他们感觉到不需要我们的帮助。所以我们就意识到,要想了解我们所处环境的真正需要,那些古老的传教方法,像‘建造教堂’和‘帮助贫穷国家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虽然如此,无原罪圣母献主会的会士并没有绝望。是他们的总会长Marcello Zago蒙席首先有这个在韩国开设一个传教站的想法,他曾在泰国传过教,他是一位特别提倡宗教内部对话的重要人物,后来,成为圣座万民福音部的第二号人物。此外,Zago的决定正好回应了若望保禄二世的邀请,教宗曾呼吁各传教修会做好去中国传教的准备。与中国接壤的韩国,从历史和文化方面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似乎是一个为将来进入中国传教而做准备的理想基地。
是一个神学反思帮助他们超越了困境。未曾嚼神父回忆说,当他们反思到大公会议论教会论的时候,“我们就更加确信,教会不仅是一个拥有圣统制和圣事的机构,而且她也有福传和共融的神恩”。“向穷人传福音”是一种神恩,无原罪圣母献主会的会祖圣恩仁(Eugenio de Mazenod)将之视为是修会的灵修和事业的根基。将这个神恩与新型的贫穷事实紧紧联系起来,也就是与城南市的那些边缘人士和水原的外国工人联系起来,未曾嚼神父和他的同会弟兄们为在“外国领土”传教的传教士们建立了一个新的传教模式”。
“基督徒小团体”的福传之光为城南街头的那些人来说就是一个明显的见证,除了那些聚集在一起的志愿者之外,还得到了无数宗教界与社会人士的认同:他们都将他视为是首尔的荣誉市民,城南市的志愿者获奖者,佛教基金会奖,基督教电视节目中对他的称扬甚至超过了天主教方面的,他多次接受报社和国家电视台的采访。
未曾嚼神父虽然没有追求那些奖励和表彰,但他为自己所做的事业感到非常的欣慰,因为他觉得这样的事业会成为一件圣事,会成为被世俗化所侵蚀的人的一个标记。 他说:“除了在第三世界的传教使命之外,比如非洲的传教使命,我们慢慢的发现,还有另外一个领域可以展开传教工作,那个领域不是遥远的森林,而是水泥建成的森林,不是一条需要跨越的急流,而是现代城市中流动的人群”。城南的街道上布满了新型的穷人,无家可归者和被遗弃的青年,那才是福传的园地,他把它称为是“第四世界的传教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