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马来西亚进行了改革,但38%的死刑案件与毒品有关
虽然强制死刑已于2023年废除,但马来西亚的许多死刑判决仍涉及毒品犯罪。国际特赦组织(AI)对此情况表示担忧,并强调存在侵犯人权的行为,呼吁暂停这项行动。对于AI临时执行董事维拉西尼·维詹德兰来说,该国的信誉受到了损害。下级法院和上级法院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正在扩大。
吉隆坡(亚洲新闻)-大赦国际马来西亚分部对东南亚国家继续对与毒品有关的犯罪使用死刑表示强烈关注,尽管该国进行了广泛的改革,本应终止这种做法。
国际特赦组织临时执行董事维拉西尼·维詹德兰(Vilasini Vijandran)指出,高等法院近几个月来发布的新死刑判决中有38%涉及毒品犯罪,这让人怀疑该国是否真正愿意遵守国际人权标准。
2024年,中东地区的死刑判决数量最多:光是伊朗、伊拉克和沙地阿拉伯就执行了全球91%的死刑。
国际特赦组织在其最新报告中严厉谴责对异议人士和少数群体使用死刑;相反,它呼吁暂停执行,强调对囚犯权利的严重侵犯,特别是毒品犯罪。
关于国际法,大赦国际执行长在声明中强调,与毒品有关的犯罪不属于“最严重犯罪”类别——根据联合国的规定,这一类别专门用于故意杀人等犯罪,在这些犯罪中,死刑可能是合理的,但仅限于特殊情况。
她说,废除死刑“也将大大增强马来西亚为在海外面临处决的本国国民争取权益的能力,前提是马来西亚的外交政策承诺能够得到国内真正持久的改革的支持”。
尽管高等法院最近做出了所有死刑判决,但数据显示,联邦法院总共只维持了43项死刑判决,其中没有一项是针对毒品犯罪的。这表明下级法院的判决与上级法院的监督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进一步凸显了改革后司法适用需要更加一致。
2023年7月,马来西亚废除了对谋杀、恐怖主义和贩毒等11种罪行的自动强制死刑,这项措施被广泛誉为历史性的。
法院被赋予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可以判处其他刑罚,例如30至40年的监禁或鞭刑,从而克服了多年来受到批评的统一处罚方式。
这项变更导致死囚人数减少了近90%,因为许多死刑判决被减为长期监禁。
尽管取得了进展,但维拉西尼·维詹德兰指出,保留对毒品犯罪的死刑,尽管由法院酌情决定,仍然是马来西亚人权状况的一个污点,特别是现在马来西亚担任东盟主席国。
对维拉西尼来说,取消与毒品有关的犯罪的死刑将在该地区树立一个强有力的先例。
她补充说:“继续对非致命罪行判处死刑,尤其是在马来西亚自身进行法律改革的情况下,会损害该国在全球舞台上的信誉。”
东南亚仍然是世界上少数仍然积极执行死刑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针对与毒品有关的犯罪。
新加坡保持强硬立场,继续根据《滥用药物法》执行绞刑,在因新冠疫情中断两年后,于2022年恢复执行死刑。
印尼对包括毒品犯罪在内的严重罪行保留死刑,但自2016年以来尚未执行任何判决,这实际上是一种暂停。
泰国仍然允许死刑,但自2018年以来没有执行过死刑,司法自由裁量权的作用正在增强。
越南仍在处决犯人,但处决人数属于国家机密(就像中国和北韩一样)。据信大多数案件涉及毒品犯罪。
菲律宾于2006年废除了死刑,但恢复死刑的呼声仍然存在于政治议程中,特别是针对贩毒案件。
在此背景下,马来西亚2023年的改革被视为向前迈出的一步,受到欢迎。然而,即使由法官酌情决定,继续对毒品犯罪使用死刑,也使该国与日益倾向于废除死刑(特别是对于非暴力犯罪)的地区和全球趋势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