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2017, 13.02
中国 - 梵蒂冈
發送給朋友

教友评论汤汉枢机文章:太过乐观

作者 Wang Zhicheng

香港主教在中梵关系问题上太过乐观。以政府名义控制教会的爱国会是一块绊脚石。让步是可能的,但教会就要放弃在正义和人权领域的努力。地下教会已经是少数派

北京(亚洲新闻)—香港教区主教汤汉枢机《从教会学角度展望中梵交谈》一文“太过乐观了”。这是中国大陆天主教会的“若瑟”和“西满”就汤枢机文章向本社表达的看法。第一位认为“首先政府会认可例如魏景仪、谢廷哲、韩志海、马存国……这些多年来多次向政府当局公开示好,寻求早日得到政府认可的主教”。但爱国会仍然是一个问题,他们“充当政府的耳目,来作为监控教会的工具,甚至可能损害教会的权益”。“双方各自的政治和信仰价值观不同,却能够各取所需,坐到一起,代价是教廷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它所标榜的正义和人权价值观”。

            另一位则认为是否定的,指“中共政府的独裁本质使其不能容忍非政府力量自由自主活动”。“独裁政府打压宗教自由,绝非乐观积极的建交”。

 

若瑟

首先,我还是感觉汤枢机有点过份乐观了,不过,他的整体观点是对的,也就是说:对话总比对抗好!

但是呢,具体来说,他涉及到的三个关于中梵关系的破冰关键问题(其实只有一个!)

首先,关于爱国会的问题:我记得新疆谢廷哲主教在接受梵蒂冈内部通讯时,也曾设想,让当局废除爱国会是不现实的,就是能否逐渐把它改造成对教会有用的机构。汤汉枢机援引旧版的爱国会章程说是,爱国会未来走向该如何如何?这使人们疑虑。

因为,爱国会完全是拥护服从服务党和政府的政策大局的。而且,就算一些地区的爱国会组织能为教会充当与政府沟通甚或落实教产的桥梁角色,那也不是普遍的,不是所有的爱国会组织都能够积极维护教会权益的!这也取决于它的成员组成:如果是政府安插的人,甚至是不信仰天主教的成员,或者是私心重的成员,他们是不会首先维护教会利益的。他们首先是充当政府的耳目,来作为监控教会的工具,甚至可能损害教会的权益,这样的人事,数十年来屡见不鲜。这也就是广大神长教友对于爱国会不能接受或者是不会信任,心存芥蒂,敬而远之的原因之一。

            至于七位非法主教和今后圣座和中方就主教任命权究竟能够多大程度上相互理解合作,目前如何处置谢七位非法主教,是一个试金石。正如汤汉枢机所指出的那样,政府当局是从“爱国”的政治考量角度去决定是否接纳主教的。当然,不排除梵蒂冈委屈求全,全盘接受认可这些非法主教的可能性。

            至于圣座要求中国政府认可三十多位“地下主教”的问题,其实,要比中国政府要求教廷承认七位非法主教的问题简单。

            因为,作为谈判桌上的回报和让步,首先政府会认可例如魏景仪、谢廷哲、韩志海、马存国……这些多年来多次向政府当局公开示好,寻求早日得到政府认可的主教。然后呢,政府也会乐意接纳认可其他的地下主教,只要他们如汤汉枢机文中所说不再坚持“信仰原则”,个拥护政府的表态,政府“收编”他们和他们所属的司铎,也可以起到维护稳定大局和乐于落个安逸和民心兼收的收获,何乐不为呢?但是,事实上,地下教会有些神长教友仍然会出于种种考量“坚守忠贞”的。也就是说,如果他们感觉圣座同中国当局的谈判协议,有损他们的信仰,甚至损害到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不可能接受的。这样一来,会使得中国教会进一步加剧分裂,但相信,这些坚持“忠贞”的人士,不论出于何种动机,都不再是中国教会的主流。

            事实上,教廷与中国的谈判,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突飞猛进的共识和硕果的!如果今明年中梵突然建交,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也不会令人意外,这叫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为,对于中国来说,没有比再拆蔡英文一个外交台面更划算的了!

            另外,从最近中国前卫生高官破天荒接受邀请,代表中国政府出席打击器官贩卖的国际峰会这一事件我们也可看出:双方各自的政治和信仰价值观不同,却能够各取所需,坐到一起,代价是教廷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它所标榜的正义和人权价值观,而中国明确表示,感谢教廷和国际社会为它提供一个“澄清”自己,发出声音的平台。

 

西满

大家要理性看待中梵僵局,究其原因,是中共政府的独裁本质使其不能容忍非政府力量自由自主活动。这绝非文化冲突或礼仪之争。问题本身不在教会。现有体制控制与笼络个体及团体以维持其统治。教廷虽然一再示好,汤汗枢机也一再看好中梵关系,大谈光明前景,究其根本简单而言:独裁统治与宗教自由有本质上之冲突,不可能和平共存。回顾历史和现实可以清晰的看到,现在的结果是独裁政府打压宗教自由,绝非乐观积极的建交!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