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2019, 15.47
香港 - 梵蒂冈 - 中国
發送給朋友

教友公开信:重新思考香港天主教会的未来

一批香港天主教徒(主要是年轻人)致函教区当局。在欣赏教会迄今提供的教育和慈善工作的同时,他们要求教区不要当中国的「附庸」,并结束其作为替代服务提供商的「殖民」阶段。它还注意到基督徒在政治中的承诺,捍卫忠诚于中国宗教自由的权利以及香港的自由。

香港(亚洲新闻) - 一群香港天主教徒,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已签署并发出一封题为《重新思考香港天主教会的未来》的公开信。它最理想地讲述了教区教堂和教区的所有信徒,呼吁他们改变风格并专注于当地教会的使命。公开信几乎是在杨鸣章主教葬礼后立时发布。

也许联署者担心北京可能影响新主教的选择,他们要求教区不要成为中国的「附庸」,而是支持中国天主教徒和其他宗教团体的宗教自由。

虽然赞赏香港教会迄今为当地居民提供的文化、教育和慈善捐助,但这封信要求结束英国时期典型的「殖民」经历,在此期间教会提供替代服务。

请愿者还要求教会参与政治领域。其成员必须为维护香港人的尊严和香港的民主自由而斗争。以下是全文:

《重新思考香港天主教会的未来

一群香港天主教徒致教区当局公开信》

杨鸣章主教日前溘然长逝,回归天家,令人惋惜。由于教区并未有助理主教,引发继任人问 题,惹来社会关注。

公众之所以关注,乃因天主教香港教区长久以来是香港社会重要一员,而主教则是教区的全 权管理人,举手投足皆为人所重视。加上中国政府打压宗教自由升级,香港的自由、法治逐 步褪色,教廷此时却选择与中国政府修好,令香港教友以致部分非教徒也感不安。谁出任下 任香港教区主教,领导教会,自然成为焦点。

但我们更关注的,是香港教区的未来。教会是旅途中的教会,身处现世,自不能与社会割裂 ,埋头沙堆。而且,当前是教区上下最需要团结一致的时候。我们谨就此公开信抛砖引玉, 敦请香港教区当局,回应当前香港社会的困境,应对中国政局的影响,谨慎分析,勇敢倡议。

教外教内 忧患重重

有云近来香港社会趋向平和,冲突减少,属良好征兆。然而表面平和之下,实是无力感充斥 、青年失去希望、危机四伏。《国歌法》立法即将到来,我们教区十六年前积极反对的《基本法》二十三条立法犹如项上之刀,宗教自由、结社自由的威胁逼近。政府对社会运动人士 的法律检控从未停止,加上贫富悬殊不断扩大,青年学子压力沉重,移民潮也有再现之兆。 所谓平和,只是威权下的窒息,而非教会所倡导根于正义之和平:「没有公义,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或可持续的和平与稳定。」(汤汉枢机《政制改革与香港社会福祉》牧函)

中国方面,自习近平上场以来,采取铁腕统治,全力打击民间社会。烧十字架、捣毁教堂等 迫害加剧、新疆穆斯林被送进「再教育营」、官府大规模搜捕维权人士、各地「低端人口」 被打压清除。习近平政府对香港态度强硬,透过特区政府以民族主义之名打击异见,「一国两制」已成为国际社会笑柄。

香港教区临在其中,不可能独善其身。言论自由、集会结社自由收窄,宗教自由自难幸免。 以《国歌法》为例。假若该法得以通过,则天主教学校也必须就范,中共主导的民族主义将 在教会的的品德及公民教育上套上枷锁。教会既然与世人同甘共苦,任何被打压者的困境, 也应该是教会的困境。

教廷和中共政府签订临时协议,并未令迫害停止,反而有加剧的趋势。香港教区此时假若义 无反顾支持协议,拒绝发出谏诤之声,则有被边缘化以致被强硬统合之虞。当教廷轻忽香港 教区独特的历史和地位,则香港教区难免成为中国教会的附庸。而当香港教区成为附庸,而 中国教会仍在中共政府的铁腕控制之下,则香港教区也成为中共政府囊中之物。

除了外忧,亦有内患。内患的根源,是信仰生活滞后于时代征兆。每年领洗人数节节上升,不等于教会进步。教区社会牧民的焦点,仍然停留在慈善救济为本的事业;对社会结构的不 义和邪恶却乏于斥责;教友培育的核心,也侧重个人和家庭私德的陶成,对于可为灵修操练 之一的社会参与,却往往被冠以「教会不搞政治」和「政教分离」等似是而非的修辞边缘化 ;在教区最重视的青年牧民层面,也是多讲个人修身、喜于筹备大型活动「与民同乐」,鲜 见强调信友的先知角色,社会训导继续处于教区培育的末流。既然灵性生活是宗教实践的根 本,那么一套个人主义、侧重私德、抗拒公共参与的出世灵修,是否延续了教会和信友抽身 社会,只讲个人成圣和末世救赎的文化?

艰困当前 回归本真

香港教区可以有甚么出路?我等不才,不敢说有何真知灼见。然而经过审慎思量,得出以下 分析及建议,望供教会牧者和贤达参考。「诚于中,而形于外」,归根究底,教区须更新对 教会角色、定位和使命的思维论述,拒绝世俗思潮,重建灵性为本的在地使命。

(一)不要殖民主义的教会

首先,香港教区必须去殖民(decolonise)。自港英时代起,教区自我定位为政府的合作者 ,提供各种社会服务。殖民地政府得到如此助力,减轻负担,自是乐见。尽管此关系确实令教会履行了仆人的职责,对建设香港社会贡献良多,建立了优秀的学校、医疗和社会福利机 构,却令教会依赖政府关照,坐享丰厚资源和社会声誉,遗忘了先知的职责。主权移交后, 由于政局丕变,以及个别神职人员和人士的努力,教会开始多负起先知职责。可是牧民方针 未见有明显转变,与政府关系也未有结构上的更易。对上一次召开教区会议探讨定位,已经 是接近二十年前。教区亟须革新,探讨本地牧民优次,审视与政府的关系。

(二)不要附属政权的教会

教会训导明言,教会不是政府的附属团体。正如《天主教教理》清晰指出:「教会,鉴于她 的任务和她的管辖范围,与政治团体不作任何形式的混淆。教会同时是人具有超然特色的记号和保障。『教会尊重并鼓励国民的政治自由和责任』。」(2245)教会有责任判别时代征 兆,明辨疾苦、失望、怨气,和无力的来源,消除结构罪恶,建立爱的架构。

一些教会人士认为,在困境中,只要投靠政权,与政府友好,就能保障自己的「生存空间」 。这想法是昧于历史事实,也极为自私。历史上,确实有地方教会选择与威权政府共存,甚 至过从甚密,以为策略能为教会换取自由。教会得到的是继续运作的权力,甚至政治特权; 失去的却是教友和国民的信任,以及自己的灵魂。日后要收复道德失地,谈何容易?

「人纵然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灵魂,为他有什么益处?」(玛十六:26)然而更 重要的是,此举违背基督精神。基督要救赎的,是所有人的灵魂,而非只是教徒的灵魂;教 会要保卫的,是所有人的人性尊严,而只是非已领洗者的人性尊严。当教会和权贵亲近而忽 略受压迫者,公信力就会消减(参考《世界的正义》)。

我们重申,所谓「政教分离」,是指政权和教会互不从属,并非指教会不能厕身公共事务。 相反,为发挥先知使命,教会有责任积极为本地的公益和关乎人性尊严的事务发声,与受压 迫者同行,甚至与政府周旋到底。

(三)不要国族主义的教会

香港教区也应该走出民族主义的窠臼。香港教区一直担任所谓「桥梁教会」的角色,桥接中 国教会和普世教会。而在过往的教区的官方文件和发言,离不开民族主义定位,包括「香港 之中国一部分」、「血浓于水」等。我等并非要在此次开启有关民族和主权的争论,亦非要 改变神长的民族认同。我们却要指出:以上的论述,属政治论述,而非当信的道理,更非颠 扑不破的真理。把民族主义放在主要地位,不但影响牧民优次,更无法响应现时青年对国族 身份的质疑,以及某些教友对中国政治的不满和焦虑。长远而言,只会更加令教区与新一代 教友脱节,无助发展教务,反要制造不必要的内部矛盾。

「桥梁教会」的定位,理应是协助中国教会和普世教会共融,帮助备受中共政府迫害的兄弟 姊妹。如此定位,属应有之义。但假若「桥梁教会」的角色盖过了「香港本地教会」的角色 ,则难称合理。从过往教廷高层的发言,以及主教述职的消息可知,教廷相对忽略香港本地 教会的发展。然而香港教会有独特的历史轨迹和处境,香港的教友当然有其独特的需要。教 区必须以香港教友为本,制定牧民优次。香港教区,不是中国政府的附庸;真正的「桥梁教 会」应该是连接受迫害的教友和普世教会,而非连结中共政府和教廷当局。

(四)要属灵入世、休戚与共的教会

教会本地化,不能只停留在文化互融的层面。在地的教会,不能无视其社会、经济和政治困 境,也不能推诿与受压迫者和弱势社群同甘共苦之责任。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论教会在 现代世界牧职》宪章开宗明义:「我们这时代的人们,尤其贫困者和遭受折磨者,所有喜乐 与期望、愁苦与焦虑,亦是基督信徒的喜乐与期望、愁苦和焦虑。」因此,香港教区诸位牧 者也应与香港人同喜同悲。

耶稣基督降生人间,出身寒微,不与政治势力妥协,在与社会精英打交道之余,长期与穷人 弱势为伍。教会的本质,亦应如基督的公开生活和初期教会,无需惧怕失去安稳的帐篷,以 信仰的本质为先,敢于走到前线,与受各种不义压迫的弟兄姊妹共赴一轭。

胡振中枢机在《迈向光辉的十年》牧函中指出:「『仆人角色』、『先知角色』和『两者的 均衡发展』是引导我们参与社会服务、为天国作证的重要概念。透过仆人角色,我们直接服 务有需要的人士,为『社会的受伤者包扎伤口』。透过先知角色,我们致力消除『使人致伤 的种种社会原因』。我们当指陈时弊,特别指陈社会结构及政策所隐含的不公义,呼吁悔改 ,走合乎人性尊严的道路。」杨主教在去年子夜弥撒亦强调,信友应关顾最末的、最小的和 迷失的兄弟姊妹。故我们力行哀矜关顾近人同时,亦应力斥和消除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 邪恶。

我们在此时代,不需要一个管理得体、教务昌隆、善于妥协的慈善机构;我们需要的,是一 个属灵入世、休戚与共的羊栈。

师法基督,起行伊始

杨主教在去年四旬期牧函中指出:「没有东西可以取代『重新思考』及态度和内心的改变, 因为这些都是陪伴我们踏上真正转化归依之路或朝圣之旅所需的重要因素。当圣教宗若望二 十三世召开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来加强传教精神及响应现代社会的一切挑战时,他提到我 们有必要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进来。让新鲜空气进来,能使我们拥有一颗开放的心去拥抱 、交谈,也能使我们拥有勇气去改变。让我们不被困惑和失意取代对主耶稣的信靠,祂是历 史和改变的主宰。团结在祂的教会内,『不论顺境逆境』(弟后四,2),不断恒以新的方 式和焕发更新的精神来进行福传,好让福音的种子扎根、成长,并且结出累累的果实。」

我们认为,在主权移交二十一年后和教区会议十八年后,教区上下是时候更新对香港教会与 社会的使命。我们明白教区当局骤失首牧,难以短时间应对上述种种挑战。故此,我们怀着 对教会的爱和盼望,谦逊提出以上建议,呼吁牧者和教友一起「重新思考」香港天主教会的 未来,在圣神的光照下,团结起来,共商前路,回应时局;同时令大众看见教区精诚团结, 愿与香港社会共患难。

我们恳求教区主保无原罪圣母的代祷,愿圣母时刻陪伴我们,使我们有勇气秉持基督精神, 无惧艰困,起行伊始。

(联署人名单)

* 照片: 香港基督徒在中国驻香港代表办公室前示威,抗议迫害内地基督徒。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魏京生: 抵制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
22/03/2021 15:17
喀拉拉邦,主教和老师为保护被国家惩罚的学校绝食抗议
21/10/2020 15:21
在党的控制下加强法院工作的透明度
15/05/2007
教宗指出基督信仰的望德“不是可能会到来也可能不会的,而是肯定的事实”
01/02/2017 18:06
年轻人是越南社会及教会的希望
19/04/2011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