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下半场”
即使在北京,人们也在反思特朗普引发的贸易冲突所带来的影响。社会学家孙立平分析说:“现在是时候克服社会一切以生产为目的的执念,转而增加内部消费了”。
米兰(亚洲新闻/通讯社) - 唐纳德·特朗普昨晚采取行动,冻结对数十个国家征收的额外关税90 天,同时继续对中国征收关税,甚至将关税提高到125%,这清楚地凸显了华盛顿当前攻势的重点:逼迫北京,然后可能进行谈判,但要占据强势地位。正如可以预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以牙还牙。由此可见,这场长期博弈中最困难的将是东南亚国家,例如越南,它们推行“竹子政策”,以适应形势,从华盛顿和北京两方获取最大利益。预计习近平最早将于下周抵达河内,此后还将访问吉隆坡和金边。
在当前背景下,一个关键问题是:中国今天能走多远?世界各地对此的反思越来越多。一个有趣的观点是,在官方立场和国家媒体社论的阴影下,中国学术界内部也正在展开争论。例如,中国著名社会学家、现任教于北京清华大学的孙立平在最近发表了一系列有趣的分析,他非常关注经济转型,并经常在中国社交网络微信上就社会和政治问题发表自由主义观点。
近日,他试图从华盛顿的角度解释特朗普征收关税以及押注美国再工业化背后的原因。但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最有趣的观察,分析了北京经济的内部动态,提出了中国需要“第二次”进入全球贸易体系的想法。
孙利平的论点是,如同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一样,当前的危机可以成为北京实现经济结构新质飞跃的机遇。克服当前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工厂”的矛盾,但并没有相应增加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的国内消费。
这位中国社会学家承认,全球市场正在形成“美国无法承受的失衡”。他继续说道,如今有些人认为,既然美国正在逆全球化潮流而动,我们就应该继续高举自由贸易的旗帜,成为其领导者。孙立平评论说,这是一个好主意,但前提是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因为在当前产能过剩的时代,一个制造业大国如果不同时成为一个消费大国,就很难继续高举这面旗帜。
归根结底,这也是北京政府目前所关注的方向,其几周前刚刚在预算法中推出的经济刺激措施已经将即将到来的风暴考虑在内。但对于孙利平来说,还需要做更多。他写道:“我们的一些基本思想需要改变。”首先,要克服对以生产为导向的社会模式的执念:我们已经实现了目标,成为制造业的世界领导者。但我们需要让经济围绕消费运转。因为这最终应该是我们发展的目标。
最后,这位中国社会学家在分析中还警告称,当今中国存在一个典型的迷思:争夺技术主导地位。对于孙立平来说,这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必须把它放在“正确的位置”,因为单靠它不足以使一个经济体系强大。他指出:“我们的技术进步及其推动的工业现代化迄今为止还没有给普通民众带来就业增加和工资增长方面的好处。”因此,克服这一关键性问题成为今天中国未来发展的“根本问题”。
07/05/2021 14:20
16/06/2020 15:40
19/12/2006
16/02/2005
04/02/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