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2018, 17.35
中国 - 梵蒂冈
發送給朋友

【亚洲新闻研讨会】中国年轻天主教徒,被无神论社会的工作和学习窒息

作者 Ruohan Shen Fu

来自中国中部的一位神父描绘了在中国传福音的年轻人的面貌, 該文在本研讨会發表:移民的城市化,他们与信仰保持距离;乡村教堂信众寥寥可数:「困惑」城市生活中,父母才是年轻人的传道员。

西安(亚洲新闻) - 中國的教育和经济是影响人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但这两个因素已成为信仰危机的两个重要敌人和生产者。

最重要的是,教育。这些年来,教育已成为中国儿童的沉重负担。他们在学校学习,放学后,他们在家里有老师进行私人补习和家庭作业......假期花在各种兴趣上,如舞蹈、钢琴、艺术和其他课程。

从理论上,他们有两个月的假期。但实际上,年轻人的休闲时间都离不开教育。这只适用于小学生,他们的时间都是关于学习的。他们早上上课,直到晚上10点才离开学校。假期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幸的是,最终,没有多少人能够进入大学。

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培养信仰真的很难。原因之一是:学习要求很高,没有时间去圣堂。令人不安的事实是,信仰的培养非常重要,但中国天主教的年轻人正在失去信仰。如果我们补充一点,即政府禁止18岁以下的儿童进入圣堂,情况会更糟。

在许多中国教会发布的公报中,有许多年轻人参加教堂的教会活动,但这些通讯并不代表真实情况,而且往往不完整。

这是因为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发展,许多来自农村的儿童和年轻人上学并在城市工作。因此,去城里圣堂的人数似乎在增长,但实际上他们是迁移到城市的农民的孩子。

总之,中国农村教会的情况非常坎坷:年轻人,男孩和女孩的人数越来越少。即使这些年轻人和孩子去城市,他们接受信仰教育的机会也不是很高。出于经济原因,这些年轻人能够参加主日弥撒,已经变得几乎是罕有的。

我们现在谈谈经济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来自农村的大量人口纷纷搬到城市寻找工作(约有2亿人)。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无神论国家,信仰教育几乎为零。工作的年轻人看到他们的上司没有考虑他们的信仰。因此,许多从事活动的堂区成员,特别是年轻人,因工作而对他们的信仰关心越来越少。如果你结婚、买房子等,压力便会增加,许多年轻人甚至没有时间去思考和照顾他们的信仰。

同样,将孩子带到城市的父母也要担心工资,并经常工作至筋疲力尽,因此他们没有时间给孩子灌输信仰。因此,你可以想象他们的孩子有怎么样的信仰。

通过这种方式,对信仰的热情越来越少,逐渐一点一点地离开教会。因此,一群年轻的信徒在假期里变得虔诚:当他们在度假或休息时,他们有机会去教会。

这就是许多农村教堂只在农历新年假期期间才会爆满的原因,但之后,就只剩下几个老人和几个孩子。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培养年轻人的信仰?

面对这些问题,我作为农村教区的神父,首先必须能够利用他们有限的时间。当年轻人有时间时,我会尽力组织一些事情并邀请他们参加一些教会活动,让他们与信仰联系在一起。

例如,在短假期之中,特别是新年和儿童的寒假和暑假。如果可能的话,我会在周日为孩子组织教理问答班。这很重要也是必要的。

但也有必要支持父母的信仰。因为他们的孩子因为学习和工作而与教会的联系越来越少,鼓励父母「重新教育」他们的孩子是迫切的:因为至少他们有比神父更多的机会与他们接触。

第三,有必要要求居住在城市的中国主教和神父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关系和经济问题,还要关注越来越多迁移到城市的农村天主教小区成员,因为他们的信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变淡。

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快,中国教会在很多方面都在发展。在任何情况下,与中国教会下层接触的神父都深知,年轻人的信仰不仅面临挑战,而且还有被淘汰的风险。

从我们的观点来看,当这些年轻男女到达城市时,虽然城市中的教会数量有所增加,但他们的信仰教育并不完美,很少有人忧心他们:他们被当成外国人。

因此,这些年轻人不仅在信仰上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而且对城市生活感到困惑。

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中,他们接受无神论教育、政治宣传和政治压力。通过这种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了他们的信仰,决定追求物质生活的理想,抛弃他们的人性。对他们来说,这成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认为这是中国年轻人最大的激情。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魏京生: 抵制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
22/03/2021 15:17
教宗指出基督信仰的望德“不是可能会到来也可能不会的,而是肯定的事实”
01/02/2017 18:06
年轻人是越南社会及教会的希望
19/04/2011
辣比罗森:以色列的处理方式令梵蒂冈愤怒
17/01/2010
陈枢机表示中国和中国教会的命运掌握在玛利亚的手中
23/05/2008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