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2024, 18.05
黎巴嫩-以色列
發送給朋友

贝鲁特,拉伊宗主教:“以色列的侵略深感痛苦”

作者 Fady Noun

马龙尼礼枢机在一份说明中谴责,在针对真主党的行动中使用传呼机实施“无差别杀人”。死亡人数仍为临时数字,共有37人死亡、2931人受伤,其中部分人伤势严重。什叶派运动领导人纳斯鲁拉:北部战线将保持开放,直到加沙的侵略结束。

贝鲁特(亚洲新闻) - 马龙尼礼教会“痛心疾首地”了解并经历了9月17日至18日以色列对真主党及其人力资本的双重侵略,一些评论家毫不犹豫地称之为“国家恐怖主义”。上周二同时发生的传呼机爆炸造成至少12人死亡;根据黎巴嫩卫生部提供的数据,第二天发生第二波爆炸,这次涉及双向无线电和对讲机,造成25人死亡。因此,这两天的总死亡人数(但仍是临时数字)上升至37人,至少2931人受伤,其中一些人伤势严重。

马龙尼礼宗主教拉伊(Beshara Raï)枢机在一份官方说明中坚决谴责所定义的“以色列侵略”,特别是使用双向无线电实施“无差别杀戮”。枢机还谴责了针对巴勒斯坦人民的持续侵略,他深知贝克尔凯的立场与圣座的立场完全一致,支持两国解决方案和耶路撒冷特别规约。

昨天,真主党总书记下午发表的电视讲话备受期待,其特点是以色列空军超音速战斗机在干预期间低空飞越黎巴嫩首都,引发可怕的双重“爆炸”。回到哈桑·纳斯鲁拉的话,这位什叶派领导人承认犹太国家对该运动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与此同时,他承诺将向以色列做出“可怕的”反应,但没有概述或具体说明何时、如何以及在何处发生。他说道,“相反,我们必须隐藏我们的意图。

本着同样的精神,纳斯鲁拉随后宣布对爆炸事件展开内部调查,从而表明他意识到党内可能已经被渗透。接受以色列报纸《国土报》和美国《纽约时报》采访的专家也提出了这一假设,他们提供了更多关于涉嫌制造爆炸装置的匈牙利幌子公司的细节。

“你们将无法将北方的居民带回家,”哈桑·纳斯鲁拉对犹太国家的领导人说。他们其中一个目标是让约10万因黎巴嫩边境爆发的战斗而流离失所的以色列人返回家园。这位真主党领导人坚称,“黎巴嫩与以色列的战线将保持开放,直到对加沙的侵略结束”。他与马龙尼礼宗主教一起谴责针对数千人的侵略。由于其发生方式,这是一次不分青红皂白的袭击,通过在公共场所引爆无线电装置,其中包括药房、医院、商店和住宅等,最终“无差别杀害”士兵和平民。

阿拉伯改革倡议智库主任纳迪姆·胡里(Nadim Houry)在接受黎巴嫩法语报纸《L’Orient-Le Jour》采访时表示,他对“西方舆论无法将这些袭击视为恐怖主义”感到“惊讶”。“就像无人机袭击的广泛使用一样,这类行动使我们所有人都更加脆弱,模糊了军事目标和民用目标之间的界限。”昨天晚上,退役将军哈利勒·赫卢(Khalil Helou)在电视节目中表示,“以色列和真主党之间的接触规则在经过11个月的冲突后已经化为泡影”,并且“今天似乎只有真主党或多或少地尊重这些规则”。军事专家总结道:“正是由于美国人迄今为止所实行的控制,以色列才没有对黎巴嫩进行大规模行动”。

人性与情感

在人道主义层面上,双重袭击在黎巴嫩各种信仰和民族宗教信仰的公民中引起了异常强烈的团结。真主党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了这一波团结浪潮:“以色列侵略后发生的流血事件似乎是黎巴嫩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这位什叶派领导人说道。普遍团结运动还采取了在区域一级推动的众多医疗任务的形式,其他国家也参与其中。总共有数百名伤员被送往叙利亚、伊拉克和伊朗的医院。

与此同时,以色列的战争策略在人们中造成了对移动电话甚至电脑使用的普遍精神病,匿名消息警告人们要警惕发送某些来源可疑的短信,这加剧了这一现象。“我过去常常把手机放在床头柜上,”一位名叫里玛的公民告诉《亚洲新闻》。在最近几天的袭击和爆炸之后,他继续说,“我把它放在远离我的地方,放在地板上,甚至没有放在地毯上,以避免发生爆炸时起火。”根据黎巴嫩民航局的指令,航空公司禁止从贝鲁特机场出发的乘客携带寻呼机和对讲机,无论是在飞机上还是在货舱内的行李之间,直至另行通知。

向联合国投诉

在官方层面,黎巴嫩外交负责人阿卜杜拉·布·哈比卜宣布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抗议照会。与此同时,在国内政治方面,这次袭击和随后黎巴嫩人的团结浪潮并没有消除真主党与代表基督徒和逊尼派穆斯林的其他政治集团之间在与以色列开辟战线的机会上的深刻分歧。在这些环境下,战争被认为是“无用且有风险的”。这一判断首先与以下事实相关:启动该计划的决定将由亲德黑兰一方单方面做出,没有任何国家或机构共识,而只能根据伊朗“战线统一”的军事学说进行。还包括伊拉克和也门。然而,前议员法雷斯·苏海德问道,真主党领导层“似乎有权为了这种团结而牺牲黎巴嫩?”,再次强调了贝鲁特现在“处于伊朗占领之下”的信念。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