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2025, 14.34
缅甸
發送給朋友

新人类透过缅甸地震灾区的年轻人带来希望

该非政府组织在宗座外方传教会基金会的支持下,正在向三月二十八日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提供援助,该地区因四年的内战而情况更加恶化。根据救援人员报告,曼德勒和茵莱湖有数千栋房屋被摧毁。仰光郊区达亚米特中心的年轻人为生还者准备餐点。

仰光(亚洲新闻) - 干预工作仍然集中在满足缅甸人民的基本需求,一周前缅甸发生地震,该国早已饱受四年多内战的重创。

“现在他们正在搬运废墟以清理街道,而不是寻找失踪人员,因为他们被认为已经死亡”,新人类国际组织(New Humanity International)的人道主义工作者何塞·马格罗(José Magro)说,该组织是宗座外方传教会基金会支持的非政府组织,自内战爆发前就一直在该国开展工作。

根据执政军政府提供的官方数据,死亡人数超过3,000人,受伤人数超过5,000人,但据推测真实数字要高得多。

非政府组织团队已开始向茵莱湖(Lake Inle)和曼德勒地区提供援助。茵莱湖因周围有数百栋高脚屋而遭受严重破坏。曼德勒和实皆地区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尽管军政府宣布停止敌对行动,但仍继续轰炸前线的村庄。现场救援人员解释说:“我们很早就知道湖周围的区域,因为十月份,台风摩羯(Yagi)过后,我们曾试图在洪水过后提供帮助。”

根据新人类组织的初步评估,茵莱湖地区有1000多栋房屋被摧毁,300多栋房屋受损。即便是现在,地震发生已经一周了,为即将到来雨季做准备,食物、饮用水和住所仍然是最迫切的需求。供电仍不稳定,所有受灾地区仍没有电力供应,每天只供应几个小时。柴油是发电机所需的动力,也是目前最抢手的商品之一。

几天前,另一辆援助卡车启程前往曼德勒,运送水、食物、药品和太阳能板。马格罗解释道:“我们收集了大量药品来帮助被彻底摧毁的曼德勒医院的患者。”这位救援人员补充道:“一位医生和一些与我们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的护士也参加了这次探险。」由于与遭受巨大损失的大主教管区的合作,一些援助已经分发出去:“情况比我们想像的还要糟糕。许多房屋被摧毁,市场不复存在,人们不知道该住在哪里,也不知道该去哪里。”

一旦工具包准备好,真正的困难是如何将其送达最偏远地区的居民,何塞·马格罗继续说:“但我们取得了成功,这要感谢我们这里的许多朋友的合作,以及捐赠物资的帮助。”正是这些参加新人类组织开办的培训中心的男孩和女孩们,烹制了食物,送给废墟下的同胞:在仰光南郊,这个非政府组织支持着达亚米特社区学院(Dayamit Community College),该学院为那些因贫困而辍学的年轻人提供了第二次机会,他们大多从事每天能挣三欧元的临时工作。

在达亚米特,他们参加专业课程,以期找到稳定的工作。 新人类组织的运作人员解释说:“参加我们烹饪课程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准备干燥、不易腐烂的食物,以便放入发往曼德勒的援助包中,下一步将是帮助这些家庭逐步重建他们的历史和生活。我们不抱幻想,这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与此同时,我们感谢所有向我们伸出援手的人,包括意大利的人们。”

(图片来源:新人类)

为了因应人道紧急情况,宗座外传道会基金会决定为缅甸发起募款活动。这些资金将透过非政府组织新人类国际为受地震影响的人们提供援助,该组织多年来一直在该国活跃并动员其当地网路进行救援行动。

捐款的付款抬头是「S001 紧急情况-缅甸和泰国地震」:

直接透过此连结在线

透过银行转帐至 Fondazione Pime OnlusIBAN IT89M0623001633000015111283(请透过电子邮件将银行转帐的副本发送至 uam@pimemilano.com,注明你的姓名、地址、出生地点和日期、税号)

至邮政活期帐号39208202 以 Fondazione Pime Onlus 名义透过 Fondazione Pime Onlus via Monte Rosa, 81 – 20149 Milan


周一至周五(9:00-12:30 和 13:30-17:30)以现金或支票寄往
Pime Centre in Milan in via Monte Rosa 81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魏京生: 抵制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
22/03/2021 15:17
教宗对《禁止集束炸弹条约》正式生效感欣慰
01/08/2010
Covid疫苗接种被暂停直到2021年1月
18/11/2020 17:31
教宗:堂区、学校和体育环境有责任保护儿童
17/11/2021 18:26
科伦坡,至少有一万人提前获悉复活节恐袭事件
20/10/2020 16:36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