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我们要以年轻的心、脱离偏见与物欲,跟随耶稣,新的圣殿
教宗本笃十六世面对成千上万的聚集在罗马伯多禄广场的世界青年,请求基督徒们不要为俗物与偶像所操纵,而要以爱心与服务赢得非基督徒皈依信仰。这些青年是为了青年节而聚集的,也是为即将在悉尼举行的世界青年节做进一步准备。在为普世教会祈祷的信友祷词中,第一个意向是用中文的。
梵蒂冈(亚洲新闻)— “为了与天主相遇,首先要学会用心灵来看事物。我们应该从小就学习用心灵,用年轻的心,未被偏见所羁绊、未被物欲所迷惑的心来看世界。如此,小孩子们就能以一颗自由与开放的心认识天主,而教会也能在历代的信徒身上看到自己的肖像”。这是教宗本笃十六世向聚集在圣伯多禄广场的六万多信徒的邀请。他们为了准备2008年将在悉尼举行的二十三届世界青年节,而以教区为单位在罗马举行的庆祝活动。
教会以圣枝主日的弥撒,开始了隆重的圣周礼仪,与祭的青年由数千人之多。
在弥撒的讲道中,教宗以在礼仪中所宣读的玛窦福音中的苦难史为出发点,提醒信徒,今天所纪念的是耶稣荣进耶路撒冷,他在群众的热烈簇拥下进入圣殿,驱逐“那些亵渎圣殿及兑换银钱的商人,他们将祈祷的圣地当做买卖的场所”。这里所说的场所是指圣殿的“外厅”,提供给非以色列人的祈祷之所。“以色列的天主 — 教宗评述说 — 即是万民的惟一真主。尽管说外帮人并没有进入启示的领域,但他们还是能够在信仰的庭院中向惟一的天主奉献祈祷。以色列的天主,即万民的天主,永远都在期待着他们的祈祷,他们的探索与他们的请求。但现在,世俗的事物却操控了你们。”
教宗问说,是不是今日的基督徒也为“贪欲”、为“偶像”所困扰,而使非基督徒难于接近信仰:“我们的信仰足够的纯洁与开放,以能吸引非基督徒,那些寻找天主的人,接近那惟一天主之亮光,而进入信仰的庭院和我们一起祈祷,而成为天主的敬拜者吗?贪欲的偶像是否也进入到了我们的心里及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是也以不同的形式让偶像崇拜进入到了我们信仰的领域吗?我们准备好让天主重新来净化我们,让他从我们自身,从教会中驱除那些相反他的事物了吗? 但是,圣殿的净化并不仅仅意味着对“滥用的对抗”:它意味着一个“历史的新时刻”的到来,在其中,耶稣自身即为新的圣殿,新的与天主相遇的场所。
“圣殿的净化 — 教宗解释说 — 就像耶稣荣进耶京的高峰,也是旧的建筑即将被摧毁而新的殿宇被预许的标记;在与基督的共融中的爱与和好的国度将跨越一切的界限而来临”。
“在耶稣谈及万民的祈祷所之后,圣史玛窦继续说:‘在圣殿内的瞎子和瘸子来到他跟前,他都治好了他们’。此外,圣玛窦继续给我们说,孩子们也在圣殿内如成年的朝圣者在城门口所行的一样,高声欢呼:‘贺三纳于达味之子’(玛21,15)。耶稣以他治愈的慈悲来反对牲口市场及钱庄处的龌龊。这才是真正的净化。他来不是为了破坏,他也不是带着刀剑的革命而来,而是带着治愈的恩宠而来。他献身与那些由于自身的疾病而被遗忘在社会边缘的人。耶稣向人显示,天主是爱,他的大能就是爱的大能。如此, 他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才是恒久的对天主的敬礼:治愈、服务、有治愈力的慈悲”。
“然后,有一些孩子向耶稣,达味之子致敬,并高呼贺三纳。耶稣向他的门徒们说,谁想进入天国,就应该成为小孩子。而拥有整个世界的耶稣自身也成了小的,为来与我们相遇,并偕同我们走向天主”。
为此,教宗强调说:“小孩子们能以一颗自由与开放的心认识天主,而教会也能在历代的信徒身上看到自己的肖像”。
他最后结论说:“亲爱的朋友们,在这一刻让我们穿过整个人类的历史,与当年的年轻人的队伍联合,与普世的青年一起走向耶稣。让他引导我们走向天父,并向天主学习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做人。与耶稣一起,我们感谢天主,因为藉着耶稣,达味之子,他赐给了我们在圣祭中拥抱世界的和平与和解的空间。让我们向他祈祷,以使我们能与他一起成为和平的使者,能使天主的国在我们内,在我们的周围不断的成长。
在弥撒结束念三钟经之前,纪念摩苏尔的加尔丁的总主教,保禄拉霍在被绑架而牺牲之后,教宗本笃十六世向所有预备悉尼世界青年节的青年致候告别:
“现在,亲爱的弟兄姐妹们 — 他说 — 我再一次向你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尤其是向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我们敬爱的前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愿意藉着世青节让你们与圣枝主日连在一起。此时我想到了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在那儿,人们正在热火朝天的准备着我们的大聚会。我也将与今年七月15至20日在那儿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相遇。感谢澳大利亚主教团,并特别的感谢悉尼枢机总主教皮尔(Pell)及他的合做者们,他们正以极大的热忱投入于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我也同样的感谢澳大利亚联邦及政府,他们非常慷慨的支持了这一重要的活动。我们悉尼再见!
澳大利亚的世界青年节为全世界青年们所期待。确信也一定会有一些中国的青年参加。我们应记得在普世教会与中国教会之间所存在的紧密的联合。在今天于圣伯多禄广场的圣枝主日弥撒中,信友祷词的第一个意向就是为教宗及普世教会的福传祈祷,是由一个中国青年用中文奉献的。
FOTO:CPP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