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2011, 00.00
埃及
發送給朋友

屠杀科普特基督徒的真相与正义抵制谎言与敷衍了事

作者 Bernardo Cervellera
十月二十七日,遇难者的尸检报告才能正式公布。但是,从现在开始埃及军队就已经开始着手制造一场让舆论失声的运动、掩盖真相、指责科普特基督徒施暴,并不顾目击者的证词和现场拍摄的画面。谢努达三世宗主教坚决反对军方的说法。甚至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假设说科普特基督徒可能施暴了。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事实真相,亚洲新闻发表部分科普特教会发给本社的屠杀场面的照片
开罗(亚洲新闻)—十月九日惨遭屠杀的埃及科普特基督徒们尸骨未寒,还在等待为他们讨回公道。二十六具血迹斑斑的尸体仍然停放在开罗科普特教会医院和市内几家医院里等待尸检。负责尸检的法医表示,还需要时间,要等到十月二十七日才能公布尸检结果。并表示,近日法庭方面医生所作出的结论可能不够准确。
这或许是出于科学严谨的态度吧。但我们实在不愿意看到此举是为了抹杀目击证人的证词,掩盖示威者被军车轧死、子弹穿身的事实。
昨天,受酷刑迫害者康复中心负责人表示参加了八具尸体的解剖。指六具尸体上都明显有被重型车辆轧过的痕迹、两人的身上弹痕累累。
他的话与十月九日幸存者的证词相吻合。同时,互联网上公布的照片也验证了这一说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0y77M-FjHk&NR=1&skipcontrinter=1;
http://www.light-dark.net/vb/showthread.php?t=6804;
http://www.light-dark.net/vb/showthread.php?p=7917#post7917).
这些画面说明了一些,士兵们向人群开枪、大型装甲车直冲毫无任何防范的人群。
埃及和世界都在企图掩盖事实真相。仅举一个例子便足以说明:一名参与领导“阿拉伯之春”的基督徒六月九日被枪杀、被一辆汽车碾过。但是,她的尸检报告中,只字未提死因。
最极力抹杀十月九日惨案事实真相的,恰恰是埃及军政府。两天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埃及军人驳斥了所有指控,向记者展示了照片和录像,指当时军队士兵手中没有杀伤性武器、装甲车极力避免轧到投掷燃烧瓶的人群。
为此,各界人士纷纷站出来说明真相。首当其冲的,便是科普特基督教宗主教谢努达三世。昨天,宗主教会晤了政府总理沙拉夫,重申了十月九日示威的科普特基督徒是“和平示威、手中没有武器”。
星期三下午的弥撒圣祭讲道中,宗主教再次重申了这一立场,并指出屠杀在埃及教会历史上“史无前例”。他援引尸检报告指出,三分之二的遇难者都被武器打伤、被重型车辆碾过的痕迹。
许多基督信徒和穆斯林信徒不禁要问,如果科普特基督信徒的示威已经获得了批准,警方为什么部署数以百计的警力、军队部署了数千名士兵。是为了防范?是为了拖延选举?是为了继续维持紧急状态?
许多阿拉伯之春的参与者也开始谴责军队及其“法西斯的方式”。但荒唐的是,昨天宣布的埃及军队屠杀科普特基督信徒被杀事件真相调查小组,是由埃及军人负责人。
军队不断重复说示威的科普特教徒很暴力、有武器、首先开始攻击治安力量。埃及司法部长指已开始审问被捕示威群众、将由军事法庭审判他们而不是民事法庭。
欧洲科普特教会组织向亚洲新闻通讯社发表声明,严正谴责埃及军队,指责其取得的是“羞耻的胜利”。埃及官媒和新闻部长更公然指责科普特教徒攻击军队。
西方似乎极力与埃及所发生的一切保持距离。面临着欧元压力的欧盟谴责了暴力事件、要求尊重少数派人权。白宫甚至与埃及军队站在了一边,谴责“示威者和治安力量中丧失的无辜生命”。指是到了“双方都降低声调”的时候了。
由此,民主、新闻自由、基督信徒和穆斯林信徒保持平等权力的要求似乎渐行渐远。这也是阿拉伯之春的目标。
宗教自由再一次成为人权的关键。科普特基督徒的示威,是为了抗议烧毁阿斯旺圣堂事件。
部分科普特教会组织对外公布了许多屠杀场面的可怕照片。部分遇难者葬礼上,谢努达三世表示,殉道者流淌了昂贵的血:这是埃及人民为他们独裁者所付出的代价、为西方的敷衍了事付出的代价。只要科普特基督信徒的正义未能得到伸张,任何人的正义也就无从谈起。

注意:在此展示的画面十分残酷,可能给敏感读者造成强烈反应。请点击此处 qui。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我们基督信仰团体遭到了伊斯兰和西方的压制
07/02/2004
莫斯科宗主教公署就客机被击落呼吁了解真相的人在天主面前说出真相
23/07/2014
教宗指出真理就是真理、毫无妥协可言
29/08/2012
在十二月被捕的科普特团体基督信徒全部获释
05/01/2005
科普特宗主教“隐居抗议”歧视基督信徒的行径
21/12/2004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