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2005, 00.00
中国
發送給朋友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并非新闻

作者 Maurizio dOrlando
所谓“中国越来越富裕”的消息事实上是其本身规模所注定的。同时,也是北京政府提供的统计资料不够详实造成的

米兰(亚洲新闻)—昨天,除亚洲新闻通讯社外,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占用整版篇幅大肆报道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经济普查资料结果,二OO四年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总量为2,840亿美元。根据新的统计结果,中国超过了意大利,一跃成为世界第五经济大国。预计,二OO五年还将超过法国和英国。又据统计资料,二OO四至二OO三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年快报核算数增多2.3万亿元,增加了16.8%。

       亚洲新闻之所以没有报道这则消息,并不是因为对中国存有偏见。而是因为,早在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亚洲新闻通讯社就已经作出过类似的阐述了。

       这则消息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轰动。但对亚洲新闻通讯社来说,这一“特大”消息并不是什么新闻。至少对于行家里手来说,这并不是什么新闻:

 

1)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现价增长不是新闻。毫无疑问,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四年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为9.4%;一九九四年至二OO四年,在亚洲大陆经历九七至九八年阶段的经济危机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为8.3%。二OO四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长率为9.5%。预计,二OO五年将基本持平。二OO四年至二OO八年阶段的增长率,大约在8%。

 

2)不是新闻,或者说,如果与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评价标准来对比的话,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也只是一条不大的新闻。根据此前的统计资料,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的4.03%;根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新标准,则占4.70%。二OO四年度,中国的总人口为1,296,000,000。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在世界领先是完全正常的、符合逻辑的。

中国占世界总人口的20.43%,意大利占0.91%。根据此前的标准,二OO四年度,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人均总产值的19.7%。根据新的收入标准,提高到了23.14%。为此,这是意义深远的变化。但是,却并未引起世界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

 

3)重新统计国内生产总值也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在提供数据资料时不够详实造成的。这也并非新闻。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毛泽东的时代,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就不够准确。特别是,中国的统计资料是那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育的官员完成的。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服务和中介活动不构成价值的组成部分,为此,不在统计之列。因此,前日中国广东省重新统计服务行业资料得出的收入增加结论也绝非偶然。

 

4)  不是新闻,因为中国经济规模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世界银行所完成的按照不同标准作出的世界各国二OO四年国内生产总值统计中,中国分别占据不同位置,便足以说明这一点。根据购买力为基础做出的统计,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71,23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16,280亿美元)。根据流通汇率为基础的统计,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16,53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七位,排在意大利之后(16,720亿美元)。对于美国和意大利这样的国家来说,采用两种不同方式所得出的结果差异并不是很大。但是中国则不同了,其变化是十分可观的。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也是十分重大的,根据流通汇率为基础的统计,二OO四年为1,272美元;根据购买力为基础做出的统计,则为5,495美元。按照购买力的标准,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人均总产值的12.73%,高出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4.03%的三倍。就中国而言,所采用的两种不同经济方式的失衡决定了其货币混乱的显而易见。加之中国经济体系闭关锁国十几年,其汇率兑换尚未完全与国际标准接轨,为此,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很可能是逐渐将此前计划经济体系时被排除在外的服务行业比例纳入统计后的结果。上面提到的调查系统尽管是根据国际组织指定的标准所修订的,但是,对于一个正处在经济和社会体系过渡阶段的国家来说,并不一定适用。换言之,在中国施行典型西方国家社会与经济结构基础上的统计方式很可能是行不通的。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魏京生: 抵制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
22/03/2021 15:17
采茶工人的工资高于5美元以上
21/05/2024 17:37
最穷者是新增税的受害者
08/11/2023 15:16
马来西亚新商业计划的重点是数码领域和薪资增加
23/10/2023 14:38
反对莫迪反对党联盟将以“印度”之名参加2024年选举
19/07/2023 11:41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