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耶稣宽恕罪人,“出格的举动”。教宗并向尼日利亚和中非共和国发出呼吁
在今日的公开接见时,教宗方济各指出“耶稣在累积了许多错误选择的人身上也看到一种重生的可能性”。得到宽恕的罪人“不仅在心理上获得释放”,而且更得到了“一个印记着爱的新生命”,如同马太、撒该、撒玛利亚的妇人。“我们众人都是可怜的罪人,需要天主的慈悲”。接见的最后,教宗与众人一起诵念圣母经,为在尼日利亚和中非共和国的暴力事件中蒙难的基督徒祈祷。
梵蒂冈(亚洲新闻)— 耶稣宽恕罪人,这在当时的同时代人看来是“出格的举动”,但实际上却表达了祂看待罪人的方式:“以希望看待。耶稣……即使在累积了许多错误选择的人身上也看到重生的希望。”这是今天教宗方济各在梵蒂冈保禄六世大厅主持周三公开接见活动时谈到的话题。今天教宗接见的主题是“天主的宽恕是希望的动力”——“这个连罪人都宽恕的人,祂是谁?”
在接见结束时,教宗方济各说到了8月6日尼日利亚中部的俄兹布鲁(Ozubulu)的圣菲利普教堂在晨间弥撒时遭到屠杀,至少11人在袭击中死亡,数十人受伤。教宗说这起屠杀令他“深感悲痛”,随后他说:“我祈愿各种形式的仇恨和暴力得以终止,信友们祈祷聚会的敬礼场所不再发生如此可耻的罪行。”教宗还提到了今日在中非共和国发生的针对基督徒的暴力事件。
他最后说:“让我们惦记着我们在尼日利亚和中非共和国的弟兄姐妹,一同为他们祈祷:万福玛利亚……”
在这之前的教理讲授中,教宗方济各简短地讲述了耶稣宽恕给祂双脚抹上香膏又用头发擦拭的妇人所犯罪过的故事(路加福音7:35-50)。
教宗阐释说:“按照那个时代的观念,圣者与罪人、纯洁和不洁之间的界线应是黑白分明。但耶稣的态度却不同。耶稣自从在加里肋亚开始祂的使命起,就一直接近麻风病人、附魔者、以及所有病人和被边缘化的人。这种行为很不寻常,乃至耶稣这种对被排斥者和‘贱民’的同情,日后成了祂同时代的人最为不安的一件事。哪里有人受苦,耶稣就为他解难,把他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耶稣不劝人按照斯多亚主义哲学家的方式,以英雄主义的态度来忍受痛苦处境。耶稣分担人的痛苦,一遇到受苦的人,祂的内心就涌出慈悲之情,慈悲,这正是基督信仰特有的态度。耶稣感受到同情。真真切切地:耶稣感到内心真情涌动。多少次我们在福音中读到祂的这些反应。基督的心体现并彰显出天主的心,哪里有受苦的男人或女人,耶稣就前去,让他/她获得痊愈、自由和满盈的生命。”
“正因如此,耶稣向罪人伸开双臂。即使在今天,有多少人仍坚持一种错误的生活,因为没有人愿意以不同的目光,以天主的目光注视他们;更好地说,没人愿意以天主的心,怀着希望注视他们。相反地,耶稣在累积了许多错误选择的人身上也看到一种重生的可能性。”
“有时我们会忘记,对耶稣来说这不是一份轻易的爱,廉价的爱。福音中记载了最早的关于耶稣的负面反应正是在祂宽恕了一个男人的罪之后(马尔谷福音2:1-2),这个男人受着双重的痛苦折磨,因为他不能行走,也因为他觉得自己‘错了’。耶稣理解他的第二种痛苦要大于第一种,因此祂立即给了他自由的宣告:‘孩子,你的罪赦了’(马尔谷福音2:5)。于是在场的一些经师觉得耶稣的话太出格,听起来就像亵渎一样,因为只有天主才能赦罪。”
“我们习惯了体验罪的宽恕,也许这宽恕很‘廉价’。我们有时也应牢记我们让天主的爱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耶稣走上十字架不是因为祂要治愈病人、不是因为祂要传播爱德、不是因为祂要宣扬真福。天主之子接受十字架的苦难,首先是因为祂宽恕罪过,愿意人的心灵获得完全和彻底的解放。因为祂不接受人终其一生都带着这个无法消除的‘纹身’,想着自己由于过犯不能被天主的慈悲之心所接纳。”
“罪人因此得到宽恕。不仅在心理上获得释放,更除去了罪恶感的束缚。耶稣所做的还要多很多:祂为有过犯的人提供一个新生命的希望,一个印记着爱的新生命。税吏马太成为了基督的门徒。耶利哥城的败坏的富人撒该,变成了接济穷困的善人。撒玛利亚的妇人有过五个丈夫,现在还与另一个一起生活,听到耶稣许诺她可以在内心涌到永生的‘活的水泉’(若望福音4:14)。”
“天主并没有拣选那些从未犯错的人作为组成祂的教会之首批成员,想想这点对我们有益。教会的子民都是罪人,他们体验到天主的慈悲和宽恕。伯多禄认清自己的真相是在听到鸡叫的时候,而不是在慷慨发出号召、洋洋得意、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的时候。”
“我们众人都是可怜的罪人,需要天主的慈悲,让天主转变我们,每日重新给予我们希望。对明白了这基本真理的人们,天主赐予他们一个世界上最美的使命,即去爱弟兄姐妹,宣讲天主不会拒绝任何人的慈悲。”
20/10/2020 16:36
18/11/2020 17:31
05/12/2006
04/12/2019 16:29
19/04/2024 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