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死亡“对于信仰者来说是一扇完全敞开的大门,对于心存疑虑者来说是一道光”
教宗今日主持周三公开接见要理讲授的主题是基督徒的希望和死亡的现实。“现在我请你们闭上眼,想象一下那一时刻,我们死亡的那一刻。每个人都想象自己的死,想象那一刻的来临,耶稣牵起我们的手说‘跟我来,站起来。站起来,复活!’那一刻将不再是希望,而是现实,生命的现实。”
梵蒂冈(亚洲新闻)— 死亡“对于信仰者来说是一扇完全敞开的大门,对于心存疑虑者来说是一道光”。在基督徒希望中审视死亡的现实,这是“耶稣拉起我们的手说‘跟我来,站起来’的时刻”,这是教宗今日主持周三公开接见要理讲授所阐释的主题。在接见结束时,教宗呼吁为在索马里恐怖袭击中的受害者祈祷。
对圣伯多禄广场上的三万多名信众,教宗方济各说他希望“探讨基督徒的希望和死亡的现实,死亡是我们这个现代社会越来越倾向于避而不谈的现实。于是,当死亡降临时,对死者身边的人、或者对我们自己来说,都觉得还没准备好,几乎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围绕这个奥秘的意义,然而无论如何这个奥秘都是仍在的。人类文明的最初印记正是通过对死亡之谜的探索而产生的。可以说人类是同对死亡的敬畏一起诞生的。”
“在我们之前的其他文明有勇气直视死亡。死亡是老人向后代讲述的事件,是促使人们为着某种绝对的东西而活的无可逃避的现实。《圣咏集》第90篇里说,「求你教導我們詳數年歲,使我們達到內心的智慧」(90:12)。详数年岁使内心变得智慧。这些话语教我们一种健康的现实主义,抛开虚妄的万能感。我们是什么?正如《圣咏集》里另一句诗篇所说,我们「世人是多麼虛幻」(89:48),我们的生命快速流逝,就算能活一百年,最后也不过像是一瞬间。多少次我听老人说,‘一辈子眨眼就过去了……’死亡让生命无处躲藏。死亡让我们发现我们的骄傲、愤怒和仇恨都是虚无的:纯粹的虚无。我们会悔恨地察觉自己爱得不够,也没能去寻求最实质的事物。相反地,我们也会看到我们播撒的真正好事物:我们付出牺牲的爱,这爱正在牵着我们的手。”
“耶稣照亮了我们死亡的奥秘。祂的行为,允许我们在一个亲爱的人离世时感到悲痛。祂在朋友拉匝禄的墓前心神感伤,「耶穌流淚了」(若望福音11:35)。祂的这一态度让我们觉得很亲近,如我们的兄弟一般。祂为朋友拉匝禄哭泣。祂又祈求生命的泉源——天父,然后命拉匝禄走出坟墓。而且确实这样发生了。基督徒的希望正是从耶稣这种反对人类死亡的态度而获得的:如果说死亡存在在受造界内,但它却是一种损害天主爱的计划的伤痛,救主耶稣愿意治愈它。”
“福音里还另外又记述了一个父亲,他的女儿患了重病,这个父亲凭着信德请求耶稣救自己女儿的生命(见马尔谷福音5: 21-24、35-43)。没有比一个父亲或一个母亲为自己患病的孩子求情更感人的事了。耶稣就立刻跟那个叫雅依洛的父亲一起去他女儿那里。这时雅依洛家里来人报信说他的女儿已经死了,不用再烦扰夫子了。但是耶稣却对雅依洛说,「不要怕,只管信!」(马尔谷福音5:36)。耶稣知道那人也许会陷入愤怒和绝望,因为他的女儿死了,于是耶稣嘱咐他守护好心中点燃的小小火苗:信德。「不要怕,只管信!」‘不要害怕,只要守护好那小小的火苗!’于是耶稣来到了他的家,把他的女儿从死亡中唤醒,又把她交还给她的亲人。”
“耶稣把我们置于这道信仰的‘悬崖’边。当玛尔大为着她死去的兄弟拉匝禄而哭泣的时候,耶稣带来了教理的光明:「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麼?」(若望福音11:25-26)这是耶稣对我们每个人重复的话,每一次当死亡来撕去生命和情感的肌体之时。我们的全部存在意义都在于此,在信德的山坡和害怕的峭壁之间选择。耶稣说,‘我不是死亡,我是复活和生命,你信么?你信么?’我们,今天在这广场上的我们,信么?我们每个人在死亡的奥秘前面都是弱小者,无力自卫。然而,若是我们在那个时刻守住心中的信德火焰,死亡将会是何等的恩宠!耶稣将牵起我们的手,如同拿起雅依洛女儿的手那样,再一次重复说:「塔里塔,古木!(Talità kum)」意思是:「女孩子,我命你起來!」(马尔谷福音5:41)祂也将对我们每个人说:‘我命你再次站起来,我命你复活。’”
“现在我请你们闭上眼,想象一下那一时刻,我们死亡的那一刻。每个人都想象自己的死,想象那一刻的来临,耶稣牵起我们的手说‘跟我来,站起来。站起来,复活!’的时刻。”教宗最后结尾说:“这就是我们在死亡之前的希望。对于信仰者来说是一扇完全敞开的大门,对于心存疑虑者来说是一道从孔眼里透过的光,不是全然的封闭。但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当与耶稣相遇的光照耀我们时,死亡都将是一份无上的恩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