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2016, 17.41
梵蒂冈
發送給朋友

教宗指出傲慢使人远离天主、危害各种好的行为

“我们都疲于日常生活的奔波,常常受到情绪支配、茫然、困惑。迫切需要学会重新找到迈向心灵的道路、找回谦逊和沉默的价值观,因为那里是天主与我们相遇、对我们讲话”。“如果天主喜欢谦逊,不是为了让我们沮丧:而是因为谦逊是被天主重新扶植起来的必要条件。这样,才能尝试填补我们心灵空虚的慈悲”

梵蒂冈城(亚洲新闻)—“傲慢危害了各种好的行为、令祈祷空洞、远离天主和他人”。而谦逊的祈祷“打开了”天主的心。这是教宗方济各在今天周三例行公开接见中围绕法利塞人和税吏一段比喻向参加公开接见的世界各国信众讲解的要理。这段福音中,“耶稣要教导我们的是祈祷的正确态度、祈求天父慈悲的态度”。

            教宗继续指出“两名主人公到圣殿祈祷,但他们的行为方式却完全不同、结果也就截然不同。法利塞人站着祈祷,讲许多话(11)。的确,他的祈祷是感谢天主的,但实际上却是在宣泄自己的种种功劳,带着高人一等的态度。‘我不像其他的人,勒索、不义、奸淫’,例如‘税吏’。但问题恰恰在此:那个法利塞人向天主祈祷,但真相是只顾自己。祈祷自己!而不是把自己放在天主的眼前,有一面镜子。尽管是在圣殿里,一点儿也不觉得应该在天主导师面前虔诚朝拜;而是站着、很自信、几乎他就是圣殿的主人!他罗列了自己干的所有好事:无可指摘的,十分守法、‘每周两次禁食’、把所得的‘十分之一’都捐出去。总之,与其说是祈祷,倒不如说法利塞人是在自我陶醉遵守戒律。可他的话和他的态度远离了天主的行为和讲话的方式。天主爱所有人、不会藐视罪人。这种对罪人的藐视,包括指摘人。总之,法利塞人自以为是义人,忽略了最重要的诫命:爱天主、爱近人”。

            “所以说,仅问我们祈祷了多少还不够,我们还应该自问我们怎样祈祷,或者说,我们的心究竟是什么样的:重要的是审视,从而评判思想、感情、消除傲慢和伪善。但是我要问:能傲慢地祈祷吗?不能,能虚伪地祈祷吗?不能。我们只能在天主面前如实地祈祷,做我们自己。可他却带着傲慢和虚伪祈祷。我们都疲于日常生活的奔波,常常受到情绪支配、茫然、困惑。迫切需要学会重新找到迈向心灵的道路、找回谦逊和沉默的价值观,因为那里是天主与我们相遇、对我们讲话。只有从这里起步,我们才能与他人相遇、与他们讲话。法利塞人开始向着圣殿走去,充满自信,但并没有意识到在心灵道路上迷失了”。

            而另一个人“那个税吏却带着谦逊和悔改的心来到圣殿:‘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都不敢,祇是捶着自己的胸膛说’(13)。他的祈祷很短,‘天主,可怜我这个罪人罢!’。再没有别的了。‘天主,可怜我这个罪人罢!’。很美好的祷文,是不是?我们可以说三次,大家一起说,怎么样?让我们说:天主,可怜我这个罪人罢;天主,可怜我这个罪人罢;天主,可怜我这个罪人罢!事实上,税吏被视为是不洁净的人、屈从于外籍统治者,人们不喜欢他们,把他们和罪人归在一起”。“寓言教导我们无论是义人还是罪人,不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归属,而是因为他们与天主的关系、他们与兄弟姐妹们交往的方式。税吏悔改的行为、简单不多的几句话证明他深知自己可怜的处境。他的祈祷是至关重要的。谦卑地行为、坚信自己是罪人需要怜悯。如果法利塞人什么都不要,因为他已经什么都有了,税吏却只祈求天主的慈悲,这是美好的,不是吗?祈求天主的慈悲。‘空手’来到天主台前,带着一颗赤裸裸的心、承认自己是罪人,税吏向所有人展示出了需要获得上主宽恕的处境。最后,恰恰是他,被如此藐视的他成为真正信徒的典范”。

            “耶稣在寓言的最后道出了判决——‘我告诉你们:这人下去,到他家里,成了正义的,而那个人却不然。因为凡高举自己的,必被贬抑;凡贬抑自己的,必被高举’(14)。这两个人,谁是腐化的?法利塞人,法利塞人就是腐化的标志,他们假装祈祷,但仅能像孔雀那样在镜子前炫耀自己。是一个假装祈祷的腐化分子。这样,在生活中那些自信义人、评判和藐视他人的人,是腐化的、虚伪的。傲慢危害了各种好的行为、令祈祷空洞、远离天主和他人。如果天主喜欢谦逊,不是为了让我们沮丧:而是因为谦逊是被天主重新扶植起来的必要条件。这样,才能尝试填补我们心灵空虚的慈悲。如果傲慢者的祈祷没有到达天主的心,卑微者的谦逊却打开了天主的心。天主有个弱点:偏爱卑微的人。面对谦卑的心,天主把自己的心全部敞开了。这是童贞玛利亚在《谢主曲》中表达的谦逊——‘祂垂顾了他婢女的卑微,……祂的仁慈世世代代于无穷世,赐于敬畏他的人’(路1,48、50)。我们的母亲,请您帮助我们,用一颗谦卑的心祈祷。而我们,不断地反复重复那段美丽的祷文——‘天主,可怜我这个罪人罢;天主,可怜我这个罪人罢;天主,可怜我这个罪人罢’”!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