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2016, 16.09
中国
發送給朋友

神学本地化是中国宗教自由的关键

因中国政府的命令,中国天主教会经历了几十年的专制。恢复活动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突现了牧人和管理人员缺乏的问题。现在,需要学者和神学家,能够满足发展地方本地化体制需要的,真正与社会对话的学者和神学家。尽管多多少少害怕基督信仰的传播。香港教区《鼎》的分析文章

香港(亚洲新闻)—拥有成熟的本土神学体系是地方教会成熟的标记。本地化神学是基督信仰进入一个文化圈之后的结果,即适用于当地人的思维与语言来传递那万古长青的基督信仰;也是该教会能否开始独立思考的标记。

中国神学发展所处的政治、宗教、文化背景

         从过去十年内官方及私立机构所发布的数据来看,自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开始的宗教热潮并没有明显消退。无论天主教还是基督新教在中国大陆都继续快速发展。此外,中国学术界对于基督宗教的兴趣也方兴未艾。然而,基督宗教的蓬勃发展也引起了某些人的忧虑与不安;在民间层面上,几乎每年圣诞节期间总会有某些学校或学生炒作「反对中国人庆祝圣诞节」的话题。例如2006年12月18日有十位博士生联名发表文章《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反对中国人庆祝圣诞节,认为基督宗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泛滥」,「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化问题与宗教问题,同时也是西洋国家『软实力』在中国的渗透与扩张。」最近一例是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于2014年12月24日晚间组织学生观看中国文化宣传片,甚至由教师守在教室门口,禁止学生出外庆祝圣诞节,扬言会给予过圣诞节的学生某种处分。与此同时,在湖南长沙有高校学生在大街上高举「抵制圣诞,中国人不过外国节」的标语。 2010年12月22日由郭齐勇、张祥龙、蒋庆等十位著名中国学者联名发表文章《尊重中华文化圣地,停建曲阜耶教教堂– 关于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见书》,反对在孔庙、孟庙以及周公庙25公里之内盖基督宗教的教堂,如果要盖堂也不得超过孔庙及孟庙的高度,否则有「文化侮辱的含义」。

        另一方面,来自中国最高官方的忧虑表现在针对基督宗教的某些言论与行动上,例如2014年5月6日「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 )》,指出西方国家利用宗教渗透威胁中国的社会主义信仰认同。此处所指西方国家所利用之宗教,基督宗教是首当其冲。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于2014年圣诞节期间接受采访时指出,必须加强对于基督宗教的管理与引导,防止境外势力利用基督宗教对中国进行渗透,同时引导基督宗教在政治层面上「继续高举爱国爱家旗帜,坚定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坚持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道路,」在教义层面上要「发掘基督教教义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的内容。」习近平主席于2015年5月18 -20日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时指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

        十年来中国天主教会可谓希望与挑战并存。每年大批中国人接受基督信仰,表达了中国人对于基督信仰的好感;而民间反对在曲阜兴建基督教堂与反对中国人庆祝圣诞节的声音,则反映了中国民间某些势力对于基督信仰的不理解甚或敌视,这是基督宗教在中国民间面临的挑战。从宗教政策看,国家希望基督宗教能够中国化,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并成为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积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有利于基督信仰在中国发展;而强调中国基督宗教在中国的三自原则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则反映了中国政府高层对于基督宗教的不信任,这是中国基督宗教必须面对与逐渐克服的挑战。

         在当今的华人教会范畴内,有四个在公开注册的天主教学术研究机构,即于2001年在石家庄成立的「信德文化研究所」(以下简称「信德所」)、2002年的「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以下简称「文化所」)、2008年的「香港原道交流学会」(以下简称「原道」)以及2010年的「意大利利玛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利玛窦中心」)。

            香港原道交流学会

        「原道」乃被天主教香港教区认可的学术研究机构,位于香港大埔锦山山顶,2008年由蔡惠民神父创立并在香港政府注册,其成员由神职人员与平信徒组成。 「原道」一词取自《文心雕龙‧原道篇》,寓意研究中心联合海内外学者,以通过学术会议、西方神学名著翻译、中国本土神哲学著作的出版​​,共同推进天主教的相关研究并增进天主教与其他宗教或文化的交流工作,以共寻真道。

        「原道」自初创就发挥独有优势,愿意与国内教会的学术机构共同承担并推动中国本地化神学建设,积极主办或协办各种相关的学术研讨会。 「原道」已经与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和「信德所」达成协议,轮流在香港与国内举办「基督教在当地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影响」研讨会,自2010年至2014年已经连续四届分别在北京、澳门、香港、石家庄举行。每次主题均为「基督教在当地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影响」。 2015年的该系列会议将于今年11月再次在香港举办。此外,「原道」伙同「利玛窦中心」、「德国华裔学志研究所」及「德国中国中心」于2013年11月于香港共同举办「天主教与中国:对话、本地化与责任」国际研讨会。

意大利利玛窦研究中心

        「利玛窦中心],于2010年在来华传教先驱利玛窦的故乡玛柴拉塔(Macerata)注册,目的是建立一个平台联合中外神学家共同推动中国本地化神学。目前「原道」与「利玛窦中心」合作出版三个系列:「天主教思想研究系列」,即以中文发表的原创性神哲学著作;《天主教思想与文化》学刊,以及「国外著名神哲学专著翻译系列」。

        「利玛窦中心」身处普世天主教会的心脏,在自身财力允许下积极促成中外学者联结在一起;这有助于使国内天主教研究与国际接轨,并接触最前沿的学术课题与学术成果。除了上述与「原道」等机构于2013年合办的研讨会外,「利玛窦中心」亦于2010年10月份(在意大利玛柴拉塔)及2014年11月与武汉大学、辅仁大学在武汉共同举办的「多瑪斯与中世纪的神哲学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研讨会。

            信德文化研究所

        「信德所」创办以来,多次与宗教界、国内外学术界和民间组织针对不同主题举办学术会议。其中有「宗教与伦理道德」研讨会(2005年2月)、「基督信仰与现代媒体」研讨会(2006年10月)、「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2007年6月)、「当地圣召培育论坛」(2010年12月)、​​「梵二文献研习会」(2012年5月29-6月1日)、「宗教与公益慈善事业研习会」(2012年5月)、「城市化与移民及牧民照顾」研讨会(2013年9月)、「中国民间儿童养育」研讨会(2013年10月)、「正定教堂惨案暨宗教在战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研讨会(2014年10月)、「当地中国天主教发展研讨会」(2015年5月)。

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

         自2008年始「文化所」每年举办「天主教研究青年学者论坛」,邀请国内外研究天主教的数十名青年才俊共聚北京发表自己最新的学术成果,自第一届(2008年12月)举行至今己连续七届,最新一届为2014年12月;其相当大比例的文章都显然是针对中国当代社会问题而发。

        除了上述中国大陆天主教会的四大学术机构外,近10年间中国教会的其他一些非学术机构也时而针对不同主题举办学术研讨会,例如献县教区于2006年10月举办「天主教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宁夏教区分别于2012年11月及2015年1月在银川举办两届「神学思想与社会和谐」研讨会、「一会一团」于2012年6月27-28日举办「教会本地化神学研讨会暨纪念梵二会议召开五十周年」研讨会。

            学术会议的特点

            中国大陆天主教会几个神学研究所最近十年​​所举办的一系列学术会议,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教会与国立大学合办:中国大陆天主教会于2005-2015年间举办的学术会议,几乎100%具有这项特征。中国天主教各方面的工作于上世纪被迫中断长达数十年时间,80年代教会重新开放,百废待兴,根本无暇顾及学术研究。中国大陆天主教的学术研究工作基本上从本世纪才开始,然而严重缺乏人才、图书馆、教会高层的重视与支持、必要的学术环境等各种资源。此时中国大陆学术界的「文化基督徒」的兴起相当地弥补了教会的不足,因此与大学合作可达到向「文化基督徒」学习的目的。此外,大陆天主教学术界希望能够支持「文化基督徒」的志业,进而希望让基督信仰进入中国学术界,并成为中国转型之中新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基督徒」也渴望自己的学术成果能够获得各界的「认同」、「支持」与「市场」。因此双方的合作可谓顺理成章。

        会议主题的时代性与实用性:宗教信仰属于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当然​​具有文化的功能,即帮助人类解决各种需要,包括心灵、心理、或是物质层面。基督宗教自己主动提出的本地化政策正是反映了中国基督宗教自身对于中国社会与中国人的关怀。中国各界人士包括政府高层领导也明确表达欢迎来自基督宗教的帮助,前述王作安先生于2014年圣诞节期间谈到「发掘基督教教义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的内容」;前述习近平主席2015年指示,都反映了这种期待。中国大陆天主教会四大研究机构都以发展本地化神学为首要工作目标,所举办的各种研讨会都反映了教会对于中国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怀。

教会内外学术研究人才的兴起

中国大陆天主教学术机构在上世纪被完全摧毁,其培养的学术人才也沦落他乡并逐渐凋零。由于中国大陆天主教会在各方面的限制,80年代重新开放之后在1999年才产生了第一个取得神学博士的教会神职人员。不过最初取得博士学位的神父大都没有从事神学研究工作,而是进入各教区的管理阶层。 「信德所」与「文化所」成立之初,并没有足够的研究人员以全面展开各项学术工作。随着教会对于牧灵与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获得满足,最近十年内中国大陆教会也终于开始有取得博士学位并专职从事神学研究的神职人员,「利玛窦中心」反映这种新局面的标记性事件。

由于中国大陆的政治与教育政策,神职人员不可以进入大学担任教职,因此上世纪在国内大学兴起的基督宗教研究热潮与文化基督徒现象,并没有基督徒文化学人的参与。中国天主教信徒进入大学担任教职并从事基督宗教的研究,在最近十年内才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中既有出生即受洗的人,也有日后自己主动接触天主教接受洗礼者。现在中国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均有天主教信徒担任教职并从事基督宗教的研究。中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于2014年11月14日在《环球时报》中刊文希望与学者中的基督徒进行辩论的呼吁,佐证了大学内为数不少的基督徒担任教职,成为基督宗教研究的有生力量。

神学教育接轨国内及国际教育体制

         在国家现行教育政策下,中国大陆天主教神学院的神学培育并不纳入国家教育体制内,因此其毕业生的文凭并不被社会机构承认。这种带有某种歧视性色彩的政策给中国的修院教育带来了诸多不便,也几乎断绝了天主教神职人员继续在国内或其他国家的大学继续进修的希望之门。不过,最近十年也有迹象显示这种局面正在发生积极的改变。

         2009年,北京全国修院神哲学院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文化协会共同开设被鲁汶大学承认的硕士课程。这是中国大陆天主教神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一个可喜进步。

        中国国家宗教界于2012年颁布《宗教院校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审聘任办法(试行)》及《宗教院校学位授予办法(试行)》。规定国家承认的宗教高等院校可根据学校学术水准而颁发由国家宗教局承认在宗教内部有效的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虽然这一学位根据《宗教院校学位授予办法(试行)》第一条之规定,即「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原则」,仍然不被政府教育部承认,不过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积极的改变。 2014年7月15日,「一会一团」圣召培育委员会在吉林省吉林市举行会议,通过了《天主教神哲学院申请学位授予资格办法(试行)》,对于全国天主教神哲学院的教师资格进行了认定。 2015年6月29日,北京全国修院在全国范围内首次为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相信这一《办法》会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并且,随着中国大陆天主教神学教育水准的提高,有希望在未来可以颁授硕士及博士学位。

        梵二会议之前,中国天主教只有神职人员及其候选人才享有接受神学教育的权利。随着中国教会逐渐接受梵二思想,开始将神学受教权向下延伸。 1997年陕西神哲学院开始了中国首个修女教育培训中心,之后其他省市也陆续开展修女的神学教育;2010年河北神哲学院开设修女神学培训部。四川神哲学院于2014年开始提供年轻男教友攻读神学的机会。
中国大陆天主教的学术出版

        由中国大陆天主教学人负责出版神哲学书籍的有「河北信德社」、「北京上智编译馆」、「上海光启社」,以及「利玛窦中心」和「原道」共同出版的神学系列书籍,两者以香港基督新教的「基督教文化研究所」(道风)为典范,于2012年开始陆续出版学术性神哲学论著。

        这些书籍从内容方面来说,可以分为灵修类、牧灵类、神哲学类、教会历史类;从作者方面来说,可以分为以中文为原创语言的系列与外国典籍翻译系列。而以中文为原创语言的则又可以细分为中国大陆学者的原创系列以及中国大陆之外(港澳台)学者的原创系列。最能反映中国大陆本地神学进展的则为中国大陆学者的原创性神哲学作品。综观上述五个出版机构的所有出版作品,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第一,灵修、牧灵类的书籍占总数的比例高,约为总数的79%;学术性神哲学专著比例较低;约为21%。

        第二,在学术性神哲学作品中,大陆天主教人士(包括神职人员与平信徒)的原创性作品少,约占出22%,其余为西方名著翻译与港澳台作者的原创性作品。

        第三,上述四个机构均有定期出版的学术期刊,其中「文化所」的《天主教研究论辑》,自2004年创刊至2014年已经出版11辑;作者来自当代大陆神职人员与平信徒的原创性学术文章所占比例从第一辑的13%增至目前约占25-30%,令人欣慰。这些原创性文章从内容上可分:1. 宗教对话与神学本地化,占37%;2. 教会史,占30%;3. 教义,占20%;4. 其他,占10%。 「信德所」不定期出版《信德回顾》学刊至今已出版7辑;「利玛窦中心」与「原道」自2012年合作出版《天主教思想与文化》学刊至2014年已出版3辑。

        第四,上述著作在内容上呈现几个特点:1. 论述天主教对于中国社会在过去以及现在之贡献的文章多,尤其是天主教伦理对于中国当地伦理建设、社会正义、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积极意义;2. 论述天主教本地化以及天主教与中国文化对话与相通的文章多;3. 关于天主教基本教义的原创性文章少。 4. 有深度、有新见解的文章少。

总结

        如果说2005年之前是中国大陆天主教学术刚刚萌芽的时代,则近十年可以说是成长的时代。各个研究所的发展以及平信徒宗教学者的增长,都表明了中国大陆天主教学人队伍的壮大。教会的本质要求中国大陆天主教会本地化,而中国社会无论从民间还是政界对基督宗教尚存的抵触情绪,也要求教会本地化。大陆天主教学人恰恰符合这种要求。

        但无论从质或量来看,中国天主教的学术研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他们在原创性著作还是太少,而涉及教义的原创性作品更少。这不单说明了人才缺乏,更是神学思想不够成熟。本地化的关键绕不开教义方面的内容。他们必须在教义方面也能做到本地化,才算是真正成功的本地化。不过,因着大陆天主教神学领域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会带动整个中国学术界对于基督信仰的研究,将之推上新的高峰,并形成基督信仰与其他宗教与文化的对话,形成基督徒知识分子与非基督徒知识分子的对话,因此中国也有更多机会出现自己的神学家。利玛窦所开始的基督信仰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对话,相信在不久将来一定会在更大范围内呈现。

TAGs
發送給朋友
以打印方式查看
CLOSE X
另见


“L’Asia: ecco il nostro comune compito per il terzo millennio!” - Giovanni Paolo II, da “Alzatevi, andi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