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与和平:占领运动有助香港市民对民主的觉醒
香港(亚洲新闻) - 过去几个星期,几十万香港市民走上街头示威要求民主,其间警察使用催泪瓦斯令世界震惊。从九月下旬学生罢课,到聚合在政府总部外的群众集会,以至警方使用催泪弹,促使事件升级为「占领」运动,及后示威者面对警方使用过份暴力仍顽强抵抗,无惧暴力。这些事实,在在显示了争取民主人士以及「占中」支持者的刚毅斗志。这样规模和形式的社会运动,可说是香港近三十年来所未见。当中涉及的问题,不仅是法律与政治,更是道德与伦理范畴。
整个民主运动由专上学生为期一周的罢课揭开序幕,罢课由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学联)发起,以示对于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即中国国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的选举改革决定的极度不满。人大的决定,意味着只有北京授意的候选人才可以角逐香港行政长官的职务;这会通过小圈子式的选举委员会进行,而只有这个由北京政府委任的委员会成员才可以提名行政长官候选人。不过,一如大多数香港人,学联坚持香港实行「一国两制」和高度自治。学生们要求一个选举制度,能够反映真正的民主,好使市民不仅投票选出北京授意的行政长官,还可以参与提名候选人。
在9月22日罢课首天,全港有一万三千名大学生集中于香港中文大学,显示学生决心争取真正的民主,支持运动的人数,远超出各方预期的数目。接着,由中学生组成的团体「学民思潮」发动了中学生的一天罢课。学生罢课,被视为是更大规模民主运动的前奏,因为全民的「占领中环」运动已经计划在10月1日展开,它以爱与和平为指导原则,堵塞中环金融区的路面,作为「公民抗命」行动。
起初,预计参与占领运动的人数不多,但几宗事件导致大批市民上街示威。第一轮大规模抗议的触发点,是17岁的学生领袖黄之锋和另外两大名学生领袖被无理拘留,他们在9月26日企图突破官方防线以夺回被关闭的「公民广场」,一个设于政府总部门前原本让公众集会的空地,在最近几个月因保安理由被关闭。约30名学生被逮捕,随后全部被释放,除了该三名学生领袖。几千名市民出于保护青年学生,闻讯后赶到政府总部支持学生,要求警方释放学生。因此,这两个学生团体发挥了支持民主运动的关键作用。
第二宗事件是在9月28日警方向手无寸铁的示威者发射催泪弹,以驱散聚集在街上的人群。警方声称,他们发射了87枚催泪烟罐。这导致公众哗然,对警方和政府使用过度武力感到愤怒。很多人基于愤怒和正义感加入了抗议行列,从而发展成全民性的占领运动,被西方媒体称为「雨伞革命」。自此,雨伞成为抗争的标记,因为示威者用雨伞抵挡警方的胡椒喷雾。香港人比较喜欢「雨伞运动」一词,因为「革命」含有推翻现有执政政府的意思,但是,这不是示威者的目标。再者,「革命」在北京政府眼中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词汇。
随着民主运动的发展,在10月1日国庆假期以后,人们也开始回复日常上班和上学。然而,暴力事件在其中一个占领区旺角爆发。警方拒绝保护示威者,事件促使更多人回来各占领区。在被视为品流复杂的旺角区,有恶霸肆意破坏示威者的物品、殴打示威者、甚至非礼女示威者;不过,也有恶霸挺身保护在场占领的示威者。警方被责难纵容黑势力欺负在占领地区的示威者,这又点燃了公众对政府的不满。10月4日,十万人聚集在最大的占领区金钟政府总部外一带,参加反暴力集会。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学生领袖们要求与香港政府官员对话。然而,政府坚持要有预设条件方可对话,就是要按照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选举改革的决定必须坚持;这内容不被学生所接受。后来,学生领袖和占领示威者考虑到部分市民要求重开占领区,他们向政府要求重开「公民广场」,以换取重开占领区一条主要干道金钟道的条件。再次,政府迅速拒绝学生们提出的条件,显示政府欠缺聆听示威者意见及与市民沟通的诚意,遑论主动向示威者提出谈判。
所有这些近期浮现的因素,促成了目前的局面,越来越多市民加入或支持占领运动。与此同时,也有市民响应「反对占领中环运动」,迫使整个社会迈向二分的撕裂状态。
在这些近期因素背后,蕴藏了长期的问题,结果促成这次民主运动。普选和真正民主被视为运动背后的工具。运动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制度,让每个人都可以有尊严地享受他或她的基本权利。长期以来,香港面对很多问题,如:贫富悬殊、住屋价格高企,已经造成社会和经济沉重的压力,为广大的中下阶层市民带来困苦;房地产开发商卡特尔霸权增加社会和经济不公;地产商及与他有关的专业人士,在立法会及选举委员会有权选举行政长官,使社会政策对既得利益者倾斜。现时的示威者要求真正的民主选举行政长官和立法会全部议员的需求,正是确保政治架构能够反映各阶级人士的利益,而不仅是特权阶级的利益。此外,在香港推行国民教育、电视牌照发放事件、不断增加的中国大陆游客和大陆移民等议题,都造成社会怨气。加上有腐败的高级官员被揭发,市民对政府怨声载道。只要细心聆听占领者和支持者的个人经历和意见,都可以在各占领区中听到这些不满声音。
因此,基于上述直接或隐藏的原因,示威者提出下列要求:政府重新激活政治改革的咨询,并向北京政府就政改提供补充报告;政府就使用催泪弹和过份武力道歉;重新开放遭关闭的公民广场,好让人们在这个公共场所表达意见;政府官员犯错时必须问责承担责任。倘若政府拒绝以上所有这些涉及政治、管治、道德等问题的要求,这危机实难以化解。即使政府最终选择使用暴力手段来终止这场运动,占领人士定必卷土重来,以求继续争取民主,而社会纷争必会持续,社会不能达至真正和平。
在这场运动中,在在显示青年和占领者的决心。他们不轻言退出,因为他们不希望未来的政治领袖再次成为北京政府的傀儡,更不愿意见到香港仅仅变为另一个中国城市。他们认为香港人不能没有自己的身份;他们珍惜的是香港的核心价值。年轻人愿意走上街头示威,为的是争取整代人的未来;而年长一辈也为了子孙争取未来。
作为香港的基督徒,我认为天主教社会训导的几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反省香港的民主运动和现况:
1. 良知和公民抗命。有些人批评占领者违法,非法占据公共道路。这是事实,占用公共道路的行为是非法的,占领者可能被检控,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事实上,从一开始,「占中运动」和学生已经宣称他们的行动是基于公民抗命的原则。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可能会赔上沉重代价,但他们仍然打算挑战不公义的政策和制度,希望能唤醒香港人的民主意识。他们愿意承担责任,甚至牺牲自己的前途。
在天主教社会训导中,梵二大公会议文件指出,「假使政府擅自越权、欺压国民,国民不应拒绝实践为促进公共福利所应做的种种。但他们可以保卫自身及其它国民的权利,免受政府滥用权力的危害。不过,应尊重自然法及福音原则所划定的界限」(《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第74号)。《天主教教理》阐述,「若执政当局发出的指令违反道德秩序的要求、人的基本权利、或福音的教导,公民依照良心有责任不予顺从。若执政当局的要求违反正直的良心,则在服务天主与服务政治团体的区分上,得到拒绝服从政府的理由」(《天主教教理》,第2242号)。在天主教的传统,良心是指「理性的一个判断,藉此人可以对一个将要做的具体行为,正在做的行为,或已经完成的行为,认出其道德的品质。人无论讲甚么,做甚么,必须忠实地依照他所确知为公正的和正直的去讲去做。」(《天主教教理》,第1778号)
良心促使人为所作的行为承担责任。人性的尊严指向和要求道德良知的正直。我相信大部分的示威者和占领者明白他们正在争取的是什么样价值。他们希望按照自己的良心,维护正义、平等、法治的价值。他们认为不是所有法律和制度皆公义,因而需要改变。他们相信自己有责任,也有能力改变社会,令香港成为一个更好的地方。由于在过去,许多学生和占领者已采用各种方法争取民主,但均无功而回,因而认为现在必须采取一些比较前卫或激进的方式争取。
2. 社会公益。虽然不少香港人皆支持民主,但不是每个人都同意采用公民抗命作为策略手段争取民主和正义。随着占领运动的僵局持续,甚至有人批评封锁道路已经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店铺生意和日薪工人的生计。有些市民不满往返学校或工作地点都增加了时间和麻烦。无可否认,占领运动带来了不便,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坚定支持学生和示威者。这是因为支持者了解和明白到,学生和示威者争取的是为整个社会的公益,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示威者牺牲其日常生活,日以继夜留守在占领区,期望政府聆听和响应他们的诉求。他们深信,真正的民主制度可以纠正一些现存的不公义现象,包括制度和运作上有利于特权阶级而忽略了弱小和边缘社群的不平衡政治结构。
在天主教的传统,社会公益是社会训导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社会的目标和前景。通过共同的利益,可以理解为「让私人及团体可以充份而便利地玉成自身的社会生活条件的总和」(《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第26号)。公共利益涉及所有人的生命。它首先必须尊重个人,而公共当局具更大责任尊重人的基本和不可剥夺的权利。它要求社会福利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只有某些群体享有特权。它还需要和平,由公正秩序产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所做成。然而,和平并不是指表面的和平,而是赋有正义的和平。
基于这一原则,占领运动背后的社会愿景和精神,应该受到欣赏,尽管不是人人都同意使用这策略。然而,由于占领了多条繁忙的交通干道引起不少投诉,占领者应该认真考虑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又不会影响大众的日常生活,以免失去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和谅解。而政府亦有责任与学生对话,切实认真处理示威者的诉求,与学生和占领者磋商。
3. 爱与团结关怀。在天主教的社会训导中,团结关怀为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提供了指导原则,让基督徒与他人保持联系沟通,因为它结合爱与正义的元素。团结关怀是表示愿意在世界中和在人群之中生活,体验穷人的贫困,与受苦者在一起,为不公义者抱不平发声,支持那些受到压迫的人,向俘虏宣扬自由等等。团结关怀必须在人与人之间,以至专业、阶层、社群和国家之间实行。这意味着人愿意把自己奉献,为着邻人的益处而做,超越任何个人或某种利益而为之。
一些参与这个运动的年轻占领者,不获得父母的支持,因而面对巨大压力。但是他们想告诉父母,他们参加运动,是基于爱和正义,他们热爱社会和人民,希望建立公义的社会。「占中运动」一直强调爱与和平,坚守不得使用暴力手段来实现目标的原则。一如耶稣会前总会长欧鲁伯神父(Pedro Arrupe)说:「要履行公义,仅仅是不干不公义的事是不够的。必须走前一步,拒绝其游戏规则,以爱取代为自身利益,作为社会的驱动力。」
在支持者之中,很多人是受到青年学生和示威者的决心、纪律和团结精神所感动而自发参加。如果你在占领范围走一圈,你会看到年轻人来回走动、分发食物和饮料给在场的示威人士。在形势紧张的时候,他们分发口罩、保鲜纸和雨伞避免胡椒喷雾及催泪弹。他们还捡拾垃圾及分类整理回收物。下了班的医生、护士和圣约翰救伤队及红十字会的义工(志愿者)以个人身份来帮忙驻守医疗站。学生和支持民主的示威者创建了一个清洁、安全和有秩序的抗议营地。我们看到,占领者或示威者守望相助和互相声援。他们让自己平静祥和,经常提醒「避免以肢体对抗、避免开发仇恨」。当「反对占领者」前来扰乱示威者时,示威者唱歌或高叫「保持冷静、克制」的口号,平复那些紧张时刻。同时,除了抗议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的地方,参与示威或罢课的学生及市民继续学习和阅读、参加论坛、听讲座、管理公共区域、分享故事等。它已经成为了另类的社区,彰显爱和团结关怀的精神。
4. 对话。在亚洲教会训导中,对话往往是指向与其它宗教、文化和穷人的对话。对话在相互理解上很重要,它必须以平等的基础作沟通,具诚意聆听对方的声音,然后让自己作出转化。对话表明双方愿意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分歧和僵局。基于这原则,在目前情况下,示威者与政府之间的对话是必要的。任何来自警方、政府和示威者的暴力行为都应避免。
在过去几个星期中,双方均声称,对方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愿妥协。香港的行政长官梁振英、政府官员和警方措词强硬地宣布,决心采取措施对付那些设置路障的示威者。一些示威者亦坚持表示,他们不会从被占领的地区撤出。在政改立场上,双方亦显得坚持自己的立场。过去,虽然双方本来准备对话,但是会前被双方宣布取消。最近,面对现时情况,学生示威者多次表示,他们愿意与政府对话。他们释出诚意,开放信道让公务员可以到政府总部上班,以及一段电车路段给公众使用。最近,有消息指会有人充当调解人,促成双方对话。我希望这对话在双方以真诚态度进行,打开政治僵局,最终为社会带来和平,而不是更多的冲突。
占领运动每一天都有新发展,最近又有新的暴力事件和冲突。现在已经与早期的阶段不同,今天运动已经在市内几个地方进行,占领者自发走到街头,基本上他们不隶属两个学生组织或者原「占中运动」发起人团队。有示威者宣称,这三组织不能代表他们,他们是自发示威的。这可能会使得达成共识增添障碍,但是也为民主路鼓励创意发展。这场民主运动的结果是很难预测的,视乎双方对解决问题的善意。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代的年轻人已亲身体验了民主运动,已经变得更加成熟,深深明白自己所追寻的价值是什么。当我看见年轻一代愿意为社会变得更美好而委身、具独立和批判思考能力,以及富有牺牲精神,我感到香港仍然充满希望。